新京报:网民评政府人数大降值得解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14:12 新京报 | ||||||||
作者:李曙明 12月12日《新京报》报道,本年度北京网民评价政府活动结束,共有4387人参与评价,仅相当于去年的1/32.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与隐蔽,这决定了网络是公民和政府实现平等对话的理想平台。举办网民评价政府活动,目的在于了解民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评价,征集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网民对这一活动的参与是否踊跃,是衡量活动是否为民众
当然,决定参与人数多少的因素很多。比如投票时间,去年是21天,今年是15天;再比如宣传力度,去年是首届,宣传或许充分一些,今年人数下降,不排除宣传不到位的因素。但投票人数下降得如此厉害,恐怕不是上述原因所能完全解释的。另外一些原因,哪怕因为暂时没有确实的根据而仅仅是“可能”,也值得警觉。 去年参与投票的共有141634人。不知道今年的4387人中,有多少是去年的“回头客”。不过,即使4387人全是“回头客”,也意味着去年绝大多数投票的网民,在今年放弃了再次参与的机会。不是每一个被网民评为“后进”的部门,在改进工作后都能立竿见影,也不是每一条针对政府改进工作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但我们必须反思:如果网民看到他们的评价、意见或建议推动政府改进了工作,哪怕反馈的结果是改进正在进行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会放弃再次投票吗?是不是“评了白评”的结果,让他们放弃了再次尝试的努力? 另外,是不是有更多人到了投票的“门口”,又放弃了投票的机会?这有可能。根据报道,“和去年不同,今年的评议取消了每日投票状况显示,市民投票后,不能当日看到政府部门排名;排名情况到评议结束也未立即公布”。网络投票的优点在于投票人即时可以看到投票结果,避免人为操作投票结果的可能。当网民不能看到投票显示,评议结束后有关部门再公布结果,就使得活动有可能背离公开透明的原则。是不是评议活动设计程序上的这种瑕疵,导致一些网民对结果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放弃投票念头? 对政府的评价、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不能仅局限在每年评议期间的那些天,而是要贯穿在全年。毕竟,对政府的评价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改进政府工作,所以,对作为北京市民的网民来说,和“评”的权利相比,事前参与的权利更需要得到尊重。可以看到,在以前许多政府的决策披露后,网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留给网民的权利只有评议。一旦网民没有参与的机会,只剩下“评议”的权利,“评议”也就没有了意义。此时,放弃这种权利自然成了网民的选择。 网络评价政府是件好事,因为刚刚起步,很多环节还需要探索。通过怎样的程序设计保证评议结果的真实公正,如何维系网民的参与热情,让评议发挥应有作用,北京市“网民评政府”参与人数大降的结果,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