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潘维:呼唤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7:43 时代人物周报

  潘维:呼唤理想

  本报记者 李梓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文化节闭幕式上,潘维教授发表过一篇题为《理想主义与大学》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潘维谈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大学培养理想主义;为什么有理想主义的社会是有亲和力的社会。

  虽然这是一次小范围的交流,但演讲稿被学生整理贴到网上,随即广为传播,被《天涯》杂志转载。潘维这个名字与理想主义挂上了钩。

  身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潘维却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家,是“解释问题的人”。这个演讲所引起的反响他有点意外:“现在人们都不谈真善美了,所以我一讲居然传播开了。”

  “乌托邦,多好的东西啊!”

  “乌托邦怎么了,没有乌托邦哪有社会进步!”潘维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他推崇父辈那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父亲是学地质的,参与过中国研发潜艇的工作。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参与研究的人就从零开始,先是计算潜艇需要承受的压力,推算出需要什么样的钢板;然后成立了一个技术学院,根据钢材的要求,满山找矿;再建一个钢铁学院,把矿石炼成合格的钢材;最后再建一个机械学院,完成潜艇的制造。研制潜艇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构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潘维,平生最为推崇他的导师陈翰笙先生,他在那篇演讲中引用了陈翰笙1933年在《东方杂志》元旦特刊发表的文章,预测20年内中国将完全独立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中国内忧外患,日本军队占据了东北三省,对中国虎视眈眈,内部军阀混战,国家的前途在哪里?但20年后的1953年元旦,中国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没有理想主义,是没有这样的远见的。”

  潘维认为,缺乏理想主义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没有理想,哪有北欧今天那么好的社会?每人交60%的所得税,让所有的人都有保障。这种社会真的让人感觉很好,比美国要好多了。”为此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我的理想主义的演讲是有感而发,鼓励学生们多一点理想主义,关心大众,参与公共事物。”

  他授课以滔滔雄辩而著称,常常在授课之余宣讲时事,赢得满堂彩。“他思维敏锐,涉猎宽泛,常常给人猝不及防和游刃有余的感觉。”他的学生张传文说。

  “这个世界总得有一点精神”

  潘维199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讲授国际政治、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等课程,但十多年来他执著关注中国农村问题。

  2003年9月,潘维出版了《农民与市场》一书,这本书通篇在论证一个问题:过去20多年里将集体主义保存得最完好的农村地区,发展是最好的。他认为,对过去一个时代理想主义创造的价值,应该从另一个方面给予肯定。“你看红旗渠,现在有些人说一年亏多少,但你看今天河南的建筑队在北京的生意有多火,只有河南的建筑队有生意,为什么?有过去修渠的锻炼,做事认真、抱团,有红旗渠的品牌在那里。”

  他的言论往往给时下流行的各种论调泼一大勺冷水,因此有人给潘维归类,但他不吃这一套:“我今天对学生讲课时,批评了右派,但这不能说明我是左派,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如果30年前我能有今天这样的见解,我肯定会批判左派。左右只有一个标准,我即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

  潘维对别人的不理解安之若素:“20世纪初的时候,陈天华说我们要建立共和国,谁也不理他,觉得他就是一疯子。但他影响了一代人。”

  在采访中,他把一句话重复了三遍:“这个世界总得有一点精神!”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声音里充满了丰富的元素,眼睛里跳跃着各种神情:诙谐、自嘲、鼓舞,或是一种信仰。

  “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是无敌的”

  潘维坚信“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是无敌的”。

  他在为农民问题的出路积极构想。今年2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的文章,这篇文章里,描绘了一副极具“乌托邦”色彩的中国未来“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战略。

  潘维设想,在未来30年建造100座300万人口的大城,也就是说,每个省大约每10年建设一座城市。城市建设不由国家投资,而由未来主人——农民,用他们的土地和6年的劳动建造而成。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农民最好,而且是惟一的出路。

  为了便于阅读,他把文章从20000字砍到10000字,后来在网上流传的版本变成了几千字,枯燥的科学论述被丢掉了,论文变成了杂文。把300万人组织起来在今天看来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00座大城的宏伟蓝图也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潘维执着地阐释他的这个理想,在采访中,每当记者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在几句话之后又回到他的大城上。

  潘维的这个构想发表后,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从国外发来的要和他讨论“农民建大城”构想的邀请却源源不断。他把这种反差看作是中国人理想主义缺失的一个佐证,“大家对宏大构想不感兴趣,今天的知识界已经不干这种事儿了。”潘维发牢骚地说,“你看美国,保守派成天研究如何让美国更强。总得有人在干这事嘛,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