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专家眼中的2004:中国在务实中进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8:49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12月13日电 今天在北京发布的《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有一份问卷调查引人注目。这项名为《发展与稳定:百名专家看社会形势及其前景》的调查,集中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的观点,描述了他们眼中2004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他们对中国未来几年的预期。 记者就此专访了调查报告的执笔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陆建华。
□(本报记者,下同):和一般性问卷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有何特殊之处? -(陆建华,下同)本次调查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2004年10月至11月期间组织的,获取了104份成功问卷。和以普通民众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更多地反映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对2004年~2005年社会形势发展特点和走向所持的基本判断。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三个方面:对2004年社会形势的基本判断;对2004年社会形势的成就和问题的评价;对中国社会未来5年~10年基本走向的看法。 91.3%的被访者认为2004年社会形势“比较稳定”;80.8%的被访者认为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健康” -调查显示,被访专家中有91.3%的人认为,2004年社会形势“比较稳定”,而在2003年年底进行的同类调查中,持这种判断的专家比例是79.8%;同时,认为社会形势“不太稳定”的专家比例在2004年是7.7%,在2003年是13.8%,下降了6个百分点。 只有10%左右的专家对本年度社会形势总体状态持负面评价。 □导致专家负面评价的因素可能包括什么? -在2003年的调查报告中,我们指出,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事件以及下半年发生的一些上访、安全事故等,是导致专家负面评价的重要因素。而在2004年,至今没有发生涉及全局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或突发事件。 在回答“迄今为止,您对2004年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情况的基本看法”这一问题时,有80.8%的被访者认为“比较健康”,比去年(71.6%)上升9.2个百分点。3.8%的专家表示“说不清”,而在2003年,这一比例是12.8%。 显然,对2004年社会经济领域发展情况持明确看法的专家比是有所增加。专家们对2004年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情况总体上是满意的,这支持了他们对社会形势总体态势的肯定评价。 政府强调保护困难人群获得专家高度评价,“三农”问题占据社会问题首位 □专家对发生在2004年的哪些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评价最高? -在2004年社会经济各领域工作中,政府强调对困难人群的保护获得专家空前高的肯定性评价。在2003年的调查中,有9.2%的专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成就,而2004年,这一比例增加到55.8%,增加了46个百分点。 2004年,政府对民工群体、农村务农群体、上访群体、城镇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群体以及退休人员群体高度关注。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更使这些人群获得切实利益。 2003年,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项获得的专家认可度最高,达到47.7%,而2004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在专家认可度中排名第二,这显示出专家对2004年4月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给予肯定评价。2003年~2004年,被专家认为最有进展的两大领域,也是事关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但侧重点的转移透露出政策重心的变化。 □最令专家忧虑的是什么? -是“三农”问题。不过,专家们也注意到,中央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缓解“三农”问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专家对腐败问题和城乡差距扩大也表示出忧虑。 在经济领域,局部过热的问题经过宏观调控的治理,初步得到遏制,专家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程度低于2003年。 “新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是最受推崇的社会发展积极因素 □哪些积极因素影响了2004年的中国? -72.5%的被访者视“新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为最主要的积极因素,显然,专家对新领导集体的务实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2003年,有12.8%的被访者视“公众承受能力的提高”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积极因素。2004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8%。 □哪些消极因素影响了2004年的中国? -在评价影响2003年社会形势的主要消极因素时,“经济发展中的部分隐患”被40.4%的被访者确认,2004年,这一比例下降为37.5%;而“部分民众的利益损失感”在2004年的调查中的比例,比2003年(34.9%)略有上升,为37.5%。 许多被访者认同人事制度改革,期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有所突破 □对改革,专家们怎么看? -专家对改革的进展和期望,一直是他们判断社会形势状况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人事制度改革依然被最多的被访者认同,2003年,这一比例为23.9%,2004年,这一比例为24%。 其次,分别有15.4%的专家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在2005年应该有所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在2003年有很大进展,但离现实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另外,金融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管理机制的改革、决策体制的改革、社会危机应对机制的改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大多数人在下一步改革中将得大于失 □专家们怎么预测下一步改革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 -2003年,37.6%的专家认为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受益大于损失”,2004年,这一比例为53.8%,即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将得大于失,较2003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2003年,认为“得失基本相等”者为14.7%,2004年,这一比例为12.5%。两者合计,2004年,超过65%的专家对大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受益情况比较乐观。 2003年,32.1%的被访者表示无法判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2004年,这部分人的比例下降为21.2%。这个显著的变化说明,专家们对未来改革中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失格局,有了趋向乐观的看法。 在专家们眼中,党政官员群体依然是现有改革中受益最多的人群,持这种看法的专家比例为87.5%,而2003年,这一比例是73.4%。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是,比例从2003年的12.8%下降为5.8%。同样,第三位还是私营企业主,但比例从2003年的6.4%下降到2004年的3.8%。 相比之下,其他社会人群,特别是工人和务农的农民,属于受益小的群体。 □这样的格局,是否需要改变? -当然需要改变。 如何改变?2003年的调查揭示,35.8%的被访者认为要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26.9%,下降了9个百分点。2003年,34.9%的被访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到2004年,持这样看法的专家比例是32.7%,基本持平。同时,2003年,18.3%的被访者认为要从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入手,通过收入格局的合理化和提高大部分人群的收入来改变现状,到2004年,持这样看法的专家比例是32.7%,有很大提升,表明专家对相关政策的诉求在明显增强。 上述数据表明,专家们对改变目前利益得失格局的期望,已经从寄望于宏观思路廓清逐渐转向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 另外,调查还就改变目前社会主要人群的损益关系格局所需要的时间,征询了专家的意见。结果显示,51%的专家认为5年~10年内可以改变,39.4%的专家认为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另有9.6%的专家比较乐观,认为在3年~5年内就可以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