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广告:雾里看花(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21:14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本报讯“如今部分银行打出的理财产品收益广告真是看不懂了,以前都说收益是多少,让人心里有底,可现却多出‘预期’或‘预计’两个字。字面一变,这心也就跟着悬起来了。”昨日,一李姓市民打来电话向本报记者抱怨。他还发现,有些理财产品的宣传广告十分不规范,在“收益率”和“年收益率”上打马虎眼,让许多投资者产生了误解。 记者随即进行调查,在袁家岭一带,两家颇具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打出的理财产品宣传广告横幅上就分别写出了“预期收益”或“预计收益”的字样,其中一家银行在没有说清投资期限的情况下,将一年半的收益打上宣传广告横幅,让人误以为是年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夸大收益之嫌。 政策有所限制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关键原因是中国银监会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问题作出了硬性规定。早些时候,银监会向商业银行发出通知,规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承诺固定收益(经银监会批准的理财业务除外)。由于信托产品风险较之稍大,上个星期,银监会又向信托公司发出了《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严禁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中承诺保底。正因此,理财产品尤其是信托产品在发售过程中,不得不在“收益”前增加“预期”或“预计”的字样。 客观引导不足 虽然,理财产品在发售过程中就收益率的问题增加了“预期”或“预计”的字样,且按银监会要求对投资者进行了风险提示,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银行对投资者的客观引导仍显不足。 一方面,一些理财产品在宣传资料中没有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充分说明,同时把预期收益率或预计收益率与国债或同期限储蓄等投资产品(方式)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分析,这不仅不是风险提示,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暗示了其产品的收益优势,有“厚此薄彼”之嫌,这很容易给投资者造成错觉,从而误导投资者作出选择。 另一方面,一些理财产品在宣传横幅上只强调预期收益率或预计收益率的高低,而不说明具体的时限,也容易给投资者造成错觉。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打出的宣传横幅上写着“预计收益7.2%……”等字样,乍一看,以为是预期年收益率,但仔细一了解,才知道这是一年半的时限才能获得的预期收益率,而一年期的预期收益率为4.8%。 市民要理性选择 针对上述情况,理财专家建议市民应理智地选购理财产品,不要过分相信产品发售方单方打出的宣传广告,而应进行客观分析。既要挖掘其潜在优势,也要判断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预期收益率或预计收益率有一个综合而理性的判断,也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作者:陈琪 黄清安 (来源:长沙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