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见死不救罪”不适用于一般公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6:3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马赛克

  “见死不救”现象愈来愈突出,关于治理“见死不救”行为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急救医疗条例》;还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把“见死不救”从道德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呼吁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见12月15日《人民日报》)

  的确,“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这种现象,已使许多无助而饱含期待救援的生命在绝望中消逝。社会不断强调这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便是希望人们在他人处于危难之际及时地施以援手。但是,如果专门为医疗机构等具有救助责任的行业部门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情节认定较为容易,操作性也比较强,但从法律的“普适性”而言,就存在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

  “见危而救”和“见死而救”对普通群众来说,只能属于道德义务,而非法定责任。那么,倘若设立“见死不救罪”,并无法定责任的群众如有“见死不救”情节,就应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显然有悖于法制精神。

  因而笔者以为,杜绝“见死不救”现象,不宜专门立法。对于本身就担负着救助责任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公安部门及其人员、消防抢险部门及其人员、车辆驾驶人员、以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如果出现“见危不救”或“见死不救”行为,就应加大处罚力度,可在其部门行业现有的管理处罚条款中,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的罚则。

  对于并不具备法定救助责任的普通群众,就应采取与处罚相反的方式——激励其“见危而救”和“见死而救”。关于“见义勇为”,各地已陆续出台了奖励办法,但至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仍然存在,可以说,民间的“见死不救”和“见危不救”现象突出,跟政府激励机制的欠缺有关。因此,要说立法,我以为首先还得对“见义勇为”奖励问题立法,用法律来保障公民的“见危而救”和“见死而救”义举。

  总之,只有充分保障了普通群众“见义勇为”后所应享的优厚待遇,只有“见义勇为”形成了气候,“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的反常现象才能得到有效杜绝。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