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突发事件报道不断改进折射政府执政理念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8:59 北京日报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孟娜许林贵)非典、禽流感、火灾、爆炸、空难、矿难……有关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透明,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引起海内外公众和舆论的关注。

  “北京密云灯展踩踏、吉林中百商厦大火、陕西铜川矿难、包头空难……”在北京宣武门地铁站里售报的王小姐虽然声称自己“卖报顾不上看报”,但仍能把一年来的突发事件
说出个大概。她说,这是因为“一般突发事件都会登在报纸很显眼的位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说,近年来见诸我国媒体的突发事件确实大大增加,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国家遭遇天灾人祸的绝对数量增多了。“真正的原因是,在政府的积极影响下,媒体对此类事件更加关注了,而消息来源也更加及时畅通了。”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朱月昌说,以往不少媒体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常视突发事件为“负面新闻”而少报、不报,或等到事件原因查清后再报。而现在,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度、广度已经成为社会衡量媒体突发事件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

  “突发事件报道能否做到及时、深入,与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程度密切相关。政府部门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吴江说。

  自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以来,政府的透明度建设出现一大飞跃,目前各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和定期新闻发布制度。一些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还规定,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蓄意隐瞒重大疫情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将受到严厉查处。

  在北京一些中央媒体工作的外籍人士则注意到,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中央电视台的美籍专家珍妮说,央视今年的突发事件报道比过去更注重有人情味的细节,更关注普通百姓在事件中的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而不再过多报道官员如何指导事件处理之类的空洞内容。她认为,这种变化源自政府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

  人们还注意到,每次重大突发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往往还伴随着政府对事件原因的深入调查以及对事件责任人的严厉处罚。密云县县长因为踩踏事故而“丢官”,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因为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而辞职,使干部“问责制”成为大众熟知的新词汇,也令不少在职干部发出“以后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的感慨。

  “从每次突发事件的处理,都能看出政府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精神。而官员问责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及各种促进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也让我们看到了防止灾难再度袭来的希望。”北京市某银行职员李方然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范增胜指出,中共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突发事件报道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也必将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络编辑:康琪雪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