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研究生热 盲目扩招会否引起快速贬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09:44 中国广播网 | ||||||||
育研究所研究员 熊丙奇 上海学者,《大学有问题》作者 中广网12月16日消息2005年硕士研究生报考已结束,许多媒体称考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比福建增长25.8%,江西增加25%。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半壁江山。 如此之大的考研热情,是市场需求推动还是盲目学历投资?高校研究生教育又将面临
对学术型人才的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还是在博士生阶段 记者:研究生教育是趋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教育。随着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日益普及和社会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后研究生教育应该如何定位? 熊丙奇:确切地说,研究生教育应该分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对待,如果都统一到学术性要求,可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并无效果。我们可以增设更多的非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其招生和培养、考试科目、学习年限、学位论文,都应该与学术性研究生教育不同。 杨东平:研究生教育制度应该改革了。听说要把硕士学位年限从三年减为两年,我认为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制订不同培养目标。理工科专业性学位可以缩短至两年,学术型学位还是保持三年,而文科可以从目前两年半改成两年。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你需要学术型的还是专业型的?两者培养过程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熊丙奇:要改的话,研究生教育入学门槛首先要改。现在的招生制度,对三类学生不很公平:一是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哪怕这个学科很少用到英语。二是外校学生。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是学校出题,对本校学生来说,更容易把握出题重点,也更容易在专业课上拿高分。三是非应试性学生。那些没有时间准备,但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反而会被拒之门外,这在MBA招生中很普遍。 从长远看,笔试加面试的招生录取方式应逐步改为凭大学成绩申请入学方式,也就是说,更进一步降低笔试成绩所占比例。现在,很多学校通过笔试来确定学生录取,考的更多的是识记,导致不少考研学生的大学学习就为了考研,形成新的应试教育。 杨东平:确实如此。在国外,硕士只是过渡性学位,甚至有的国家本科毕业可直接报考博士。以前说本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生,现在又说硕士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士生,防线一步一步后退。我认为,对学术型人才的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还是在博士生阶段。我们的社会已逐渐把硕士看作比本科稍高一些的文凭,不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型学位看待,这是大势所趋。 考研缓解了就业难题,大量扩招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生规模扩张,应该有渐进过程 记者:近年来,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数量日益加大。这对整个研究生教育环境有什么影响? 熊丙奇:5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在读研究生总数达80万;未来5年,将再增100万。这样的速度,使我不得不怀疑研究生是否会快速贬值。 杨东平:我认为不应该这么大规模扩张,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根源是大学本专科生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本专科扩招的规模和速度世界罕见。这些毕业生要寻找出口,于是,就用研究生扩招来分流。因此,研究生扩招,是为了迁就已经造成的被动局面。 熊丙奇:研究生数量的扩张,应该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步,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协调。规模过大,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为规模一大,势必投入更多办学资源。可办学资源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很不充足。 记者:这个局面的危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不可能对学生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有学生反映导师无暇指导,或者没有课题,难以学到东西,甚至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加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师的课题不能很好支撑研究生教育,不少研究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直接影响培养质量。 杨东平:在很多应用学科,尤其是电脑、信息技术、环境设计等市场热门领域,导师利用学生为自己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虽然参加一些实际项目也得到一定锻炼,但并未得到应有的教育及经济补偿。如何促进大学的学术氛围?最终还得靠学校教授群体自身的操守、学术态度和学术精神。 研究生就业状况、社会对研究生的认识,均和人才定位有很大关系。如果劳动力市场能建立一种能力导向,整个研究生的教育气氛就会更加健康 记者:目前,就业压力似乎有向研究生群体蔓延的趋势,应该如何应对? 熊丙奇:研究生毕业,就业期望值很高,可就业前景越来越紧张。研究生扩招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却加重了研究生就业竞争。 杨东平:研究生就业总的来说不太悲观,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没有出现结构性过剩。很多研究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如果他愿意离开上海、北京,就没这么难。 熊丙奇:但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大都市。比如,上海交大鼓励学生到西部就业,花了很大功夫,最后去的就五六个人。 杨东平:这主要靠劳动力市场的自然吸引。 熊丙奇:研究生就业情况,与社会对研究生人才定位有很大关系。在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里,根本不看重高学历,招聘人才时只要求应聘者受过大学教育。而一些国有大企业里,还停留在以前的用人观念上,喜欢招高学历的学生。 杨东平:再经过一段时间,如果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能够建立一种能力导向,整个研究生的教育气氛就会更健康。很多外企不看重学历和专业,就看基本素质。这种观念普及后,只有真正对学术很感兴趣的人才会来读研究生,才会来潜心学习,而不会把研究生学习作为就业“利器”。 熊丙奇: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与前几年已经有很大不同,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更趋成熟,不会因为你是硕士、博士,就一定把你当成优秀人才———这种能力导向可能会引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性变化。(记者王有佳)责编:陆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