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新闻大盘点(10破天惊四)-十大争论不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8:56 胶东在线

  当大众传媒不再单纯作为“复录机”面无表情地传递信息,我们欣喜地听到更多来自大众的声音,这些声音在让各种现象实现“讨论最大化”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新闻的价值所在。

  新闻不排斥争议,每一个新闻事件被曝光,每一种社会现象被呈现在人前,都需要争论来完成传播的最后一道程序。我们允许人们激动、愤慨,甚至猜疑和指责,未必一定要得
出标识性的结论,争议的过程已经充分体现了传媒的意义。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透过“叙述”和“讨论”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身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中,还存在着如此多的需要反思的东西,并且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反思,都有权利反思。

  事实上,透过越来越多来自公众的反馈,我们能够感到读者开始走向成熟,在观点各异的议论背后,更多的人不再只是单纯地否定和愤怒,而是学会了叠加,学会了更客观更立体地看待世界。

  让主流思想界和一般公众能够获得平等的发表观点的机会,这在学术界很难贯彻的一点,却被许多新闻轻而易举地实现,对此,我们很兴奋。

  本版撰稿 王晓丹

  10岁男孩离奇猝死之谜

  争论指数:

  ○今年2月21日,10岁男孩欣欣猝死,遗体伤痕累累惨不忍睹。“男孩离奇猝死”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市民的巨大反响,街头巷尾争议欣欣之死。而在父母离异后欣欣跟随父亲生活的这段经历也成为读者猜测的焦点所在,对于欣欣是否因遭遇暴力致死,民间的猜测一度沸沸扬扬。3月21日,在经历两次科学鉴定后,欣欣暴亡原因被定义为:系感染性休克死亡。但随之而来围绕这一结果的争议烽烟又起。

  因为欣欣的死状惨烈,这件离奇猝死事件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们的猜疑和争议,人们在这件事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由于种种原因,警方对此事的最终定论尚未有最终结果,围绕此事的争议也始终难以尘埃落定。

  寄居情人家20载被逐

  争论指数:

  ○栖霞市臧家庄镇刘正华,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少有的“万元户”,1984年,46岁的刘正华做出“惊人之举”———与妻子离婚,并在离婚后不惜花费上万元把户口和口粮转到“情人”吴某家中,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更为荒唐的是,当时的吴某是有夫之妇,刘正华就这样和吴某的丈夫、孩子共同渡过了20年的“同居”生活。直到2004年年初,年近70岁又身患脑血栓的刘正华被“劝”出吴家,期间,刘正华多次试图回到吴家均被吴某夫妇无情拒绝。无家可归的刘正华无奈之下把自己的4个子女告上法庭。

  “刘正华现象”见报后,几乎有90%的读者和网民认为刘正华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直言其遭到此对待是“活该”。芝罘区的一位“的哥”激动地表示:“如果在街上碰见刘正华,宁愿被运管处处理,也要拒绝拉刘正华。”———市民的愤慨可见一斑。在这种几乎一边倒的呼吁中,也有读者把矛头指向了吴某。不管纠纷的结果怎样,“刘正华现象”带给我们关于婚姻、家庭、情感、伦理、道德上的争论都是耐人寻味的。

  高波烈士身世纠纷

  争论指数:

  ○今年3月,因为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中的一段台词,烈士高波家属决定就高波身世问题向《林海雪原》剧组讨说法,“高波烈士身世纠纷”浮出水面。3月21日,本报记者接到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法律顾问电话,高波亲属被邀赴京面谈,高波身世纠纷引起京城各界关注。3月28日,近一个月的高波身世纠纷有了最终结果,出品方将对《林海雪原》电视剧进行技术处理,给予烈士家属经济赔偿。

  高波烈士身世纠纷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人们对事件真相本身的关注,不得不提的,恐怕还有复杂的“本土化情怀”。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因为这场“纠纷”才知道《林海雪原》里的高波原来是山东烟台人。

  是谁吓坏了聋哑女孩

  争论指数:

  ○2001年年底,18岁的聋哑女孩魏铭在公共厕所里解手时,突然尖叫着跑回家,从此大小便失禁,举止怪异。根据魏铭零乱的手势,母亲判断可能是有陌生男子闯进厕所惊吓了魏铭。经医院诊断,魏铭身上没有明显伤痕,但精神错乱,因为拿不出1万多元的治疗费,两年多魏铭始终处于这种状态。看到报道后,老中医曲维佐主动联系记者,亲往魏铭家帮她治病,但由于魏铭拒不吃药,使治病陷入僵局。

  我们已经很难去调查,究竟是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本来就承受着身体残疾的聋哑女孩变成了今天的样子。魏铭的不幸遭遇提醒人们去关注和爱护社会弱势群体,而魏铭的故事被曝光后来自社会各界陌生市民对她的关爱中让我们在这个悲情事件里看到了一丝暖色。

  离异女子呼吁“试离婚”

  争论指数:

  ○今年4月,因怀疑丈夫有外遇而负气离婚的一名离异女子给本报写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读者要慎重对待离婚,并提出“试离婚”的建议。报道见报后,得到很多读者的反馈,其中既有冷静地采取“试离婚”挽救婚姻的实例,也有因为“试离婚”而失去幸福的故事。关于“试离婚”的是是非非一度成为“围城人士”关注的焦点。

  当婚姻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是否有勇气给幸福最后一个机会———“离异女子呼吁‘试离婚’”的报道见报后,曾有打来热线的女性读者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无论孰是孰非,“试离婚”毕竟为解决婚姻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出口,也让更多面临婚姻问题的男女学会更加理智地面对“围城”。

  “六指”之争引发6年官司大战

  争论指数:

  ○1999年7月22日,因为言语不合,龙口的孟文斌与张某夫妇因买卖海鲜发生争执,同村的孟尚明在劝架时与孟文斌发生了撕扯,双方均有不同程度受伤,此事件成为伤指官司的导火索。从刑事案件到民事案件,围绕到底是天生“六指”畸形还是殴打损伤,一场官司跨世纪打了6年,直至惊动高院。最终经过司法部、最高院及省、市、县三级法院多达6次司法鉴定,最终由烟台市中级法院一槌定音,确定所谓的“轻伤”系伤者天生“六指”的手术所致,这个跨越了6年的伤指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容这场仅仅由“你打我,我打你”引发的特殊案件,由单纯的民事案件到刑事案件,事件伴生的离奇变数冲淡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而复杂的调查过程和多次鉴定让这场伤指官司引出了另外一个疑问:这样的一个事件是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去得出结论。

  乞丐诚劝中学生“少拥抱多读书”

  争论指数:

  ○今年6月21日上午,在烟台第一海水浴场,众目睽睽之下一对中学生模样的男女紧紧搂抱在一起,长时间做着各种亲昵动作。一过路的乞讨老者围着两人转了一圈后喊道:“小孩子家,要好好念书呀!”本报记者当即拍下了这一幕,次日刊登在本报一版。图片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

  图片见报后,曾有人笑言,老人是因为乞讨未果才出此言。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乞讨老者这句脱口而出的“谏言”还是引起了很多家长的议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这个事件本身给我们的警醒是无穷的。

  孤儿被叔伯推上被告席

  争论指数:

  ○故事的主人公叫宗吉,这个出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男孩1岁时失去了父亲,后随母亲回到山东威海乳山姥姥家里。1996年,经人介绍,母亲带着4岁的宗吉改嫁到烟台市莱山区房家村,宗吉跟着继父改姓房。2003年4月12日上午,一场车祸让宗吉的继父和母亲同时离开了人世,11岁的宗吉成了孤儿。同年12月4日,正在上学的宗吉接到了起诉书———他被继父的4个亲兄弟告上了法庭。宗吉的叔伯们认为,他在继父房某生前居住的房子里生活,侵犯了他们的房屋产权,他们要求平分房屋产权。今年11月29日,宗吉接到莱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法院判宗吉只能享有该房屋1/5的继承权。

  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他或许还不能透彻地理解诉讼和判决的真正含义,而撇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吉叔伯们的所作所为也无可厚非。让这个事件引起争论的焦点并非判决本身,而是有关亲情和怜悯,是这个小小年纪就饱偿了人情冷暖的男孩该如何面对他今后的人生。

  一张照片引发“让座大讨论”

  争论指数:

  ○今年6月23日,当本报记者由芝罘区乘坐50路公交车前往莱山区途中,亲眼目睹了令人既气愤又心酸的一幕:市民吕先生抱着孩子上车后,乘务员连喊数声“谁给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无人响应。吕先生在实在抱不动孩子的情况下,只能蹲在地上,和年仅三岁的孩子一起抓紧车扶手。24日,本报6版刊发了这张主题为“孩子,抓紧了”的图片,从而掀起了一股有关让座问题的大讨论。11月15日,市交通局在17路公交线路上推出“乘客爱心让座活动”,8000张“爱心让座卡”鼓励市民让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又是一场由照片引出的讨论,在有关国民素质的大讨论已经开展无数个回合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尴尬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一张薄薄的照片背后,谁该为“让座事件”蒙羞?让座是一块试金石,它不仅检验着“让者”的素质,也检验着“受者”的素质;它需要的不仅是“让者”的无私,也有“受者”的感恩。我们期望有一天,我们付出的“爱心”不再需要物质奖励作为回报,那个时候,我们拾回的将是整个民族的真善美。

  文身女孩何去何从

  争论指数:

  ○14岁的蓬莱少女英英(化名),因为迷恋上网结实了不良网友,在网友的唆使下被骗离家出走,回来时前胸被人文身,被寻回的英英因为无故几天不归被学校劝退,在英英想要就读其他学校的时候,又因为文身问题被学校拒收。遭受不了邻里的追问,母亲只能带英英外出租房住,无法走进校园的英英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两度服毒自杀未果。

  就像冷漠和拒绝会毁掉一个希望一样,理解和宽容也可能拯救一个灵魂。人们关注这个新闻事件,不单纯在于学校是否该拒收这个文身女孩,而是社会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现象,如果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吸烟酗酒迷恋赌博的迷途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个被迫文身的14岁女孩呢。责任编辑:杨胜武来源:今晨6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