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国企改革急堵资产流失黑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9:2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中航油巨亏事件轰动一时,直接促使如何加紧堵塞国有资产流失黑洞的问题再度升温。刚刚在北京结束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接连祭出多道“禁令”,态度严厉地向“国字号”老板灰色寻租亮出红灯,被普遍视为“2005年要有真刀真枪动作”的前兆。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声音始终存在。北京出版的《财经时报
在这场几乎完全对立的冲突背景下,国资委新近的一连串动作可以被视为官方的正式回应。此间人士注意到,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公开表态“大型企业不能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也被划立5大禁区,自买自卖国有产权、经营者参与转让决策均被明令禁止。李荣融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再调整,涉及社会的公平公正,必须规范推进”。 与此同时,国资委宣布从2005年起正式启动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并将在当年第一个季度内与所有中央企业签订责任书。与职工相差13.6倍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也开始受到约束,被要求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接受职工的监督,探索和规范职务消费、福利标准的有效解决办法亦被提上议事日程。 诸多情形表明,这些直接遏止“国字号”企业经营者灰色寻租行为的措施出台早有踪迹可寻。今年夏天,国资委曾在14天内连续颁布一系列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文件,各地国资管理部门随即紧急彻查国企改制、产权转让两大流失“命门”。正是在这次来势迅猛的检查中,相当敏感的企业管理层收购(MBO)也被列入检查重点。两个月后,李荣融亲自带队前往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东北三省进行调研和督查,国资委研究室则在《人民日报》发表长文为即将开始的整肃行动“吹风”。 对于新近开始的这一波国企改革规范和调整,社会各界显然给予了倾向于良好的积极评价,普遍认为与以往缺乏明确的政策约束相比,有关MBO的禁令可望大大减轻“国有资产流失”之虞。知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更是公开表示,一些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MBO的公司业绩出现明显滑坡,国企改革完全可以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和培养职业经理人等路径来推进。 不过,依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特色惯例,一些隐形操作的出现并非彻底没有可能。有关人士提醒说,通过“股权激励”方式,国企管理层还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股权。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等考虑,往往要为当地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或控股提供优惠措施。倘若如此,国有资产的流失势难完全避免。 同样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一些过度吹捧企业家神话的“经济学者声音”依然鼓噪。在岁末风行的企业领袖年会上,竟有学者肆无顾忌地大谈所谓能力分级的理论,声称只有最高能力的人从事企业活动,国家的经济才会高速增长,生产工人则在各种情况下都被归入低能力之列。这种曲意逢迎的说法,从根本上模糊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动力,无异于在为一些“国字号”老板以剩余索取权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辩解开脱。 正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所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尽管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中国国有企业产权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动,7.8万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制必须遵循公正、公开和公平的根本原则。改革的步伐不能放慢,国有资产也同样不能流失。毕竟,这是属于全体国民的公共财富,绝不能够成为灰色寻租者的饕餮大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