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吹毛求疵 小题大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09:46 中国三峡工程报

  “吹毛求疵 小题大作”

  ——关于三峡工程两起“常见病”的调查报告本报记者 于翔汉记者前言

  在水电工程建设混凝土施工中,错台、漏浆、挂帘、麻面、蜂窝等质量缺陷,虽不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却会影响混凝土的表面光洁。这些缺陷的产生和防治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施工中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因此,根治起来难度很大。也正因为如此,错台、漏浆、挂帘、麻面、蜂窝成为令水电建筑业“头疼”的“多发病”、“常见病”、“顽症”或“顽疾”。

  作为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病”,长期以来被水电施工企业视为“不影响混凝土内在质量”的“小毛病”而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在三峡工地,为创造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放心的一流工程,这种“小毛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4年,“消灭顽症、誓创一流”的劳动竞赛在三峡工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年末,两起“常见病”的出现如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引起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参建各方的高度关注。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起质量缺陷的出现?混凝土浇筑中的“顽症”能否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得到根治?对在水电施工中常见的缺陷,是否有必要这样“关注”?缺陷出现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质量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工程建设。在质量这一问题上,“小事不小”、“事无巨细”,作为一种理念已被广大建设者所接受,并一再地被强化。但是,一些可以避免的“常见病”仍时有发生。为什么?

  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对人们的疑问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只要在施工,事故就时时刻刻环绕着。稍一疏忽,事故就会发生。防止事故,就如逆水行舟,只要稍稍放松一下,稍稍有些自满,问题立刻会落到你的头上。质量管理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办法,不存在“终身免疫”的能力,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警钟长鸣,永不自满,严防紧守。

  2004年11月上旬,质量检查人员在检查三峡工地26号机组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时,发现已浇好的混凝土存在错台、漏浆、挂帘、麻面及局部欠振等“常见病”。

  11月16日,质检人员发现22号机组挡水墙有渗水现象。经查,水源来自该仓号顶部的排水沟。凿开混凝土检查后发现,挡水墙的混凝土浇筑存在局部架空的缺陷。

  两起“常见病”是在三峡工程大力开展“消灭顽症,誓创一流”、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发生的。缺陷一出,旋即引起参建各方的高度关注。铁腕治“顽症”全力解“小题”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今年重点抓了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和克服“顽症”两项工作。在消灭“顽症”方面,进行了混凝土泌水、浮浆、骨料分离等专题研究,在全工地开展了“消灭顽症、誓创一流”劳动竞赛,鼓励参建单位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今年的质量管理有所进步,但在混凝土施工中仍然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反映了少数参建单位在质量管理中有所松懈和疏忽。他要求,所有参建单位要认真配合专家组的质量检查,认真查找问题,认真整改,精益求精,交一份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具体质量问题,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指出:“过去已解决的一些(质量)问题又沉渣泛起,有所抬头,小毛病时有涌现”;“质量管理不进则退,一定要咬住不放松”。“从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质量控制的形势不容乐观”;“质量控制是一个循环过程”;“质量管理要更加精细化”。他要求,对这两起质量缺陷,业主、施工及监理单位要限期整改,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以此推进消灭质量“顽症”的工作。

  作为“小毛病”的直接责任方,三七八联营总公司积极分析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罚。

  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对出现质量缺陷的土建一、四工段停工整顿一星期,组织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规范学习,对质量缺陷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及经济处罚。总经理朱素华,主动要求对自己罚款1万元。一工段和四工段的两位工段长被就地免职并被调离三峡。这次处罚涉及人员达27名,罚款总额达3万3千3百元。

  如此处罚力度,是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对此,大部分职工表示:抓工程质量就是要重拳出击,不能心慈手软。但也有部分职工颇有微词:企业培养一名工段长不容易,如此一来是不是狠了点?“顽症”的症结在哪里?

  2004年,三峡工程全面进入第三阶段建设。年初,三峡总公司就提出三期工程管理要上台阶、质量要创一流的目标。由此,一场“消灭顽症、誓创一流”的劳动竞赛在三峡工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一年来,“消灭顽症、誓创一流”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施工单位无论是从质量意识的提高、加强,还是施工水平、效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即使是出了质量缺陷的三七八联营总公司,用三峡总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彭冈的话说也是“进步中的问题”。

  对三峡工地开展“消灭顽症、誓创一流”劳动竞赛所取得的成果,刚在三峡工地结束调研活动的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给予充分肯定。专家组组长潘家铮说,“消灭顽症、誓创一流”劳动竞赛,不是停留在口头号召上,而是针对“顽症”动了真格,对问题逐个攻克。如此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顽症”问题就确实改善了。实践证明,只要认真,“顽症”是可以消除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中国人的管理水平是可以达到一流的。

  在采访两起质量缺陷的过程中,记者一直在追问这样几个问题:与这两起“常见病”类似的情况,在过去的施工中不是没有遇见过,在“消灭顽症、誓创一流”的背景下,为什么会重复发生?施工单位对此也认真总结,寻找出现缺陷的根源,但寻找到的根源与过去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消灭顽症”是否像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所说,只能做为管理目标、而不能根治?

  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彭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消灭顽症”一定要强化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要靠技术进步、工艺革新,具体措施要随着工程特点的变化而变化。他举例说,三峡大坝的保温材料自采用了聚苯乙烯板后,保温效果大为提高;廊道采用定型钢模板后,混凝土表面质量显著提高,都是很好的证明。具体到为什么两起质量缺陷集中出现在一个施工单位,彭冈说,部分施工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不能适应三峡三期工程形势的需要;对混凝土细部结构等质量控制的重点、难点,施工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内部质量检查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质量“一票否决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等。这些,是这两起质量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西北院三峡工程监理中心总监崔陇天时,对“消灭顽症”只能做为管理目标而不能根治的说法,崔陇天沉思良久。他亲自驾车带记者来到三峡左岸厂房边坡。他指着整洁的边坡混凝土墙说:这是最近由三七八联营总公司浇筑的混凝土,并且是用小模板浇筑的。他说,美国的大古力、胡佛大坝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修建的,外观平整美观,廊道至今仍能保持不漏水。那时的技术条件远不如现在。因此,没有理由说“消灭顽症”是不现实的。对这两起质量缺陷,崔陇天说,监理存在验仓不到位、不能坚持原则的问题。西北院已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他肯定三七八联营总公司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他说,采用大模板浇筑混凝土当然有利于消灭“顽症”,但如果不从思想上解决工艺作风粗放的问题,还会出问题。“三峡无小事”的份量

  对26号机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工段长,已办好了调离三峡的手续。这位199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混凝土浇筑的黝黑的湖南汉子,正被自责和内疚折磨着。他说,之所以出现质量缺陷,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处理不及时造成的。他十分后悔地说,如果当初画一张仓面结构图,发放到带班长和工人手中,明确责任,就一定会避免质量缺陷的出现。他说,出现质量缺陷有它的偶然性,但也有它的必然性。他建议说,要给浇筑班长一定的权力,加大对一线工人的培训力度。他深有感触地说:三峡无“小事”!

  两起“常见病”均出在三七八联营总公司,这对三七八联营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水电八局副局长朱素华的压力可想而知。他说,八局这支队伍能征善战,但管理粗放,职工没有危机意识。两名就地免职、被调离三峡的工段长,虽然有他们自己的责任,但也承担了很多人的过失。他坚信:通过对这两起质量缺陷的处理,三七八联营总公司在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会上一个台阶。

  在“三七八”出台的两项22款整改措施中,记者看到,所有的整改措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不准顶撞业主、监理、设计;不准顶撞质量管理人员;不准使用不合格模板;技术措施未落实、技术交底不到位,不准组织施工;质量复检和终检不准同时进行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吹毛求疵,小题大作”正逐步深入人心。业主与“三七八”对这两起“常见病”的态度,以及“三七八”自我处理力度,对其它参建单位也产生了强大的震动。相信震动和压力会转化为强大的动力,相信“吹毛求疵,小题大作”会在三峡工地蔚然成风。

  三峡总公司在京单位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讯(特约记者韩健)12月14日,三峡总公司在京单位党委组织在京单位全体党员和七级以上干部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使大家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明确了明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此前,北京代表处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还多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对科学的发展观的认识,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组考察三峡工程

  本报讯 (记者 王久兴)12月16日,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组考察了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潘大中、坝区管理部主任冯正鹏向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潘明才介绍了三峡工程建设和工程用地情况,并陪同客人参观了坛子岭、三峡大坝、左岸电站厂房及中央控制室。

  此前,检查组还在三峡工程展览馆观看了三峡工程建设进展专题片。情满金沙江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者剪影本报记者 王波 特约记者 杨俊 王连生

  今年9月底以来,记者深入溪洛渡工程工采访。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深刻感受到建设者火一样的建功创业热情,也深切感受到创业者在艰辛与苦乐中怎样度过那些难忘的日子。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3年2月20日,三峡总公司金沙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处首批人员进驻溪洛渡工程施工现场。与此同时,施工、监理等单位陆续进驻溪洛渡工地,溪洛渡工程筹建工作由此开始。

  住进成勘院留在溪洛渡工地左岸土坯平房的第一批工程筹建员工,很快便领略到野外生活的滋味:两三人挤一间土坯平房,一下雨屋顶就滴滴答答地滴水,工地的几条便道上一脚踏下去就是一鞋泥。只有会议室里有一台电视机,电视也只有一个频道,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两个月时间,为理发和购买生活用品,大伙儿才轮流去一趟永善县城。工地水质不好,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结石病和肠胃病。

  到溪洛渡的路极其难走。从成都过来,以前要走两三天,现在的道路经过多次维修后也要走上十几个小时,遇上严重堵车的时候要走二三十个小时。而且路上行车惊险万状,路窄、滑坡、山上掉石头……司机们个个都捏把冷汗。有一次,建设部司机张建松在以道路崎岖出名的“二十四道岗”处与迎面而来的一辆货车相遇,为给对方让路,张建松的车子差点滑下万丈悬崖,打那以后,张建松每次经过那地方都心有余悸。司机候建亮一次从桧溪回永善,正走着,道路一侧的山上突然往下掉石头,一块石头“咚”一声砸碎了车窗玻璃,虽无人受伤,车上的人却惊出一身冷汗。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在成都勘测设计院任总工时,前后考察溪洛渡工地多达20几次,溪洛渡水电站开始筹建后,他多次带领有关专家到溪洛渡工地考察,有时一个星期就跑好几趟。2004年10月初,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近七旬的老专家到溪洛渡工地考察,一到工地就马上开始工作,结束工地考察后又马不停蹄赶去成都开会。长时间的颠簸劳顿让同车的小伙子都感到吃不消,老专家们却习以为常。

  溪洛渡工程筹建之初,施工区的移民搬迁是最艰巨的任务。移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溪洛渡施工区和库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做移民搬迁说服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负责移民工作的同志,由于某些移民的不理解,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为了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同时为了移民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们默默忍受委屈,将满腔热情倾注到移民工作中。2003年7月25日,征地移民办的几位同志在雷波县白铁坝乡新胜村测量放线时,被一些移民围堵、谩骂,雷波县移民局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石欣被迫躲到车上。那天一直到了下午6点多钟移民才散去,大伙儿长时间站在炎炎烈日下,个个都被晒得头晕目眩。而躲在车上的石欣更是被闷得浑身湿透,几乎一整天没能上厕所,返回单位后小姑娘委屈得失声痛哭。第二天,征地办的同志又继续携带干粮到移民村去进行移民搬迁的耐心说服工作。有一次,当移民办的同志听说一位姓付的移民刚生了小孩,派人购买了奶粉、红糖等营养补品到移民家慰问。在家坐月子的移民妇女非常感动:“没有想到你们会来看我。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搬!”果然第二天这家移民便开始拆除屋瓦,仅仅过了三天,一家人就搬迁到了西昌。这户移民还根据征地移民办同志们的意见,给新出生的小孩取名“付移民”。当征地移民办的蔡成群处长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自豪、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筹建近一年时间,工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寂静的溪洛渡峡谷展示出一幅恢宏的施工画卷,各项筹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正朝着明年工程正式开工目标顺利推进。痛与无奈的话题

  选择了水电,人生就注定选择了某些割舍和无奈,这是中国水电人的辛酸和痛苦。物质生活的匮乏,环境的艰苦对建设者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无法尽到的家庭责任,是令他们最愁闷痛苦的。

  溪洛渡工程建设部技术管理部职工王玮和夫人苟小菊先后来到溪洛渡工作。今年9月初,当苟小菊离开宜昌前,将孩子托付给退休在北京生活的父母带领。年仅4岁半的孩子脖子上挂着个“无人陪程”的牌子,被送过了安检门,就单独坐飞机去北京。北京机场那边,孩子的爷爷、奶奶正等着接孩子。走之前,苟小菊跟孩子说得好好的,孩子也表现得“很乖”,但到了北京给妈妈打电话时,孩子就抱着电话大哭:“妈妈,明天你要来北京看我啊!妈妈,明天你一定要来看我啊!”孩子稚嫩无助的哭声从千里之外传来,直捣心坎,苟小菊终于忍不住陪着孩子一起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苟小菊说不要再提孩子,一提到孩子她就伤感。但她又说比起现在溪洛渡工地上的很多两地分居的同事,她和王玮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夫妻俩能够相聚

  建设部综合管理部苏立与爱人苏锦鹏也都在溪洛渡工作,儿子1岁9个月时就被带到了溪洛渡,开始与建设部的叔叔阿姨过着“集体生活”,如今已经在溪洛渡住一年多了。说起孩子,苏立心里充满了愧疚。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总算一家人团聚,不像别人那样两地分居,相互牵肠挂肚。

  今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三峡水电工程公司溪洛渡供电局的一位职工走进了局长丁庆和的办公室。话还没有说,这位7尺男儿就流下了眼泪。他告诉丁庆和,因为他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家人,儿子患病后没有及时治疗以至发展成重病,妻子更因为跟他聚少离多感情冷淡而提出了离婚。听着这位员工的倾诉,丁庆和一时竟无语安慰。

  溪洛渡建设者大都只身在溪洛渡,家庭远在千里之外。谈起家庭,很多人自嘲自己是在“逃避”家庭责任,言语中却有无奈和痛苦。今年6月中旬,物资设备部李小春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诉他孩子不幸摔折了手臂,希望他能回家一趟,孩子疼得在电话里哭喊着要爸爸。听着孩子的哭声,放下电话,李小春泪水夺目而出,他知道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及时回家。一些建设者更遭遇亲人病逝而无法抽身回家尽孝。工程建设部坝区管理部宋治华、三峡水电工程公司溪洛渡供电局丁庆和等,都曾体验过亲人病逝的痛苦,但他们有的匆匆赶回家送走亲人后又匆匆赶到工地,有的竟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回去尽孝,只能在山上朝家乡方向鞠几个躬,送别亲人。工地上闪烁着三峡精神

  没有人专门宣讲“三峡精神”,但在奋战正酣的工地,在普通员工的身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精神”处处闪现。

  49岁的李辉俊是葛洲坝集团溪洛渡施工局导流项目部一台多臂钻车的机长,今年中秋节仍然跟他的同事们在导流洞内施工。按惯例他们一年只休一次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过,即便逢年过节都很少能回家。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了吃饭时间,他们都在坚持施工,只有在机械检修或施工部位转移的时候才有时间休息或娱乐。54岁的水电八局技术工人赵明章,从事水电施工达35年。因为工作需要,从1999年起,他没有请过一次探亲假,天天都呆在工地,夫人主动退休后到工地来陪他。65岁的杨秉武是长江三峡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返聘监理,也是一名桥梁专家。从接手负责溪洛渡金沙江永久大桥的监理第一天开始,老人天天都守在施工现场“盯仓”,晚上混凝土浇筑到几点钟,他就坚持到几点钟。现在大桥桥墩已经浇筑到40多米高,他每天照样跟随工人爬上爬下而毫无怨言。他告诉记者:“我先后参加过二滩电站和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电站的建设,现在我又来到了世界第三大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工地,我为此感到自豪。”

  溪洛渡没有周末双休概念,一个星期7天,天天都正常上班。工地上甚至元旦、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时间也在坚持施工。有人曾因为工作的事给宜昌的同事办公室打电话,却老是没有人接,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今天是周末同事没上班呢。记者曾想,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究竟为了什么?没有人能告诉记者答案,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好笑。工地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搞水电的都这样,谁会去问为什么?今年溪洛渡工程建设部新分来的14位大学生,不到半年已经完全溶入这个集体。他们告诉记者,如果他们说想在溪洛渡干一番事业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冠冕堂皇的话,但事实上哪一个年轻人不想干一番事业?何况面对的是能引人无尽遐想和振奋的超级大工程?尽管溪洛渡环境艰苦一点但这是创业的好地方,一切从头开始,伴随着大坝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三峡建设者在三峡工地创造了“三峡精神”,并依靠“三峡精神”成就了三峡工程伟业。建功、成长于三峡工地的溪洛渡建设者,今天追逐着金沙江水电开发梦想来到金沙江畔。他们不仅带来三峡工程的经验和技术,更带来了“三峡精神”。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和艰苦创业,他们不仅将在溪洛渡峡谷建筑一座混凝土大坝,更将建起一座宏伟的精神大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