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情满金沙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10:35 中国三峡工程报

  情满金沙江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者剪影本报记者 王波 特约记者 杨俊 王连生

  今年9月底以来,记者深入溪洛渡工程工采访。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深刻感受到建设者火一样的建功创业热情,也深切感受到创业者在艰辛与苦乐中怎样度过那些难忘的日子。
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3年2月20日,三峡总公司金沙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处首批人员进驻溪洛渡工程施工现场。与此同时,施工、监理等单位陆续进驻溪洛渡工地,溪洛渡工程筹建工作由此开始。

  住进成勘院留在溪洛渡工地左岸土坯平房的第一批工程筹建员工,很快便领略到野外生活的滋味:两三人挤一间土坯平房,一下雨屋顶就滴滴答答地滴水,工地的几条便道上一脚踏下去就是一鞋泥。只有会议室里有一台电视机,电视也只有一个频道,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两个月时间,为理发和购买生活用品,大伙儿才轮流去一趟永善县城。工地水质不好,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结石病和肠胃病。

  到溪洛渡的路极其难走。从成都过来,以前要走两三天,现在的道路经过多次维修后也要走上十几个小时,遇上严重堵车的时候要走二三十个小时。而且路上行车惊险万状,路窄、滑坡、山上掉石头……司机们个个都捏把冷汗。有一次,建设部司机张建松在以道路崎岖出名的“二十四道岗”处与迎面而来的一辆货车相遇,为给对方让路,张建松的车子差点滑下万丈悬崖,打那以后,张建松每次经过那地方都心有余悸。司机候建亮一次从桧溪回永善,正走着,道路一侧的山上突然往下掉石头,一块石头“咚”一声砸碎了车窗玻璃,虽无人受伤,车上的人却惊出一身冷汗。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在成都勘测设计院任总工时,前后考察溪洛渡工地多达20几次,溪洛渡水电站开始筹建后,他多次带领有关专家到溪洛渡工地考察,有时一个星期就跑好几趟。2004年10月初,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近七旬的老专家到溪洛渡工地考察,一到工地就马上开始工作,结束工地考察后又马不停蹄赶去成都开会。长时间的颠簸劳顿让同车的小伙子都感到吃不消,老专家们却习以为常。

  溪洛渡工程筹建之初,施工区的移民搬迁是最艰巨的任务。移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溪洛渡施工区和库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做移民搬迁说服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负责移民工作的同志,由于某些移民的不理解,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为了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同时为了移民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们默默忍受委屈,将满腔热情倾注到移民工作中。2003年7月25日,征地移民办的几位同志在雷波县白铁坝乡新胜村测量放线时,被一些移民围堵、谩骂,雷波县移民局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石欣被迫躲到车上。那天一直到了下午6点多钟移民才散去,大伙儿长时间站在炎炎烈日下,个个都被晒得头晕目眩。而躲在车上的石欣更是被闷得浑身湿透,几乎一整天没能上厕所,返回单位后小姑娘委屈得失声痛哭。第二天,征地办的同志又继续携带干粮到移民村去进行移民搬迁的耐心说服工作。有一次,当移民办的同志听说一位姓付的移民刚生了小孩,派人购买了奶粉、红糖等营养补品到移民家慰问。在家坐月子的移民妇女非常感动:“没有想到你们会来看我。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搬!”果然第二天这家移民便开始拆除屋瓦,仅仅过了三天,一家人就搬迁到了西昌。这户移民还根据征地移民办同志们的意见,给新出生的小孩取名“付移民”。当征地移民办的蔡成群处长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自豪、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筹建近一年时间,工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寂静的溪洛渡峡谷展示出一幅恢宏的施工画卷,各项筹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正朝着明年工程正式开工目标顺利推进。痛与无奈的话题

  选择了水电,人生就注定选择了某些割舍和无奈,这是中国水电人的辛酸和痛苦。物质生活的匮乏,环境的艰苦对建设者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无法尽到的家庭责任,是令他们最愁闷痛苦的。

  溪洛渡工程建设部技术管理部职工王玮和夫人苟小菊先后来到溪洛渡工作。今年9月初,当苟小菊离开宜昌前,将孩子托付给退休在北京生活的父母带领。年仅4岁半的孩子脖子上挂着个“无人陪程”的牌子,被送过了安检门,就单独坐飞机去北京。北京机场那边,孩子的爷爷、奶奶正等着接孩子。走之前,苟小菊跟孩子说得好好的,孩子也表现得“很乖”,但到了北京给妈妈打电话时,孩子就抱着电话大哭:“妈妈,明天你要来北京看我啊!妈妈,明天你一定要来看我啊!”孩子稚嫩无助的哭声从千里之外传来,直捣心坎,苟小菊终于忍不住陪着孩子一起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苟小菊说不要再提孩子,一提到孩子她就伤感。但她又说比起现在溪洛渡工地上的很多两地分居的同事,她和王玮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夫妻俩能够相聚

  建设部综合管理部苏立与爱人苏锦鹏也都在溪洛渡工作,儿子1岁9个月时就被带到了溪洛渡,开始与建设部的叔叔阿姨过着“集体生活”,如今已经在溪洛渡住一年多了。说起孩子,苏立心里充满了愧疚。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总算一家人团聚,不像别人那样两地分居,相互牵肠挂肚。

  今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三峡水电工程公司溪洛渡供电局的一位职工走进了局长丁庆和的办公室。话还没有说,这位7尺男儿就流下了眼泪。他告诉丁庆和,因为他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家人,儿子患病后没有及时治疗以至发展成重病,妻子更因为跟他聚少离多感情冷淡而提出了离婚。听着这位员工的倾诉,丁庆和一时竟无语安慰。

  溪洛渡建设者大都只身在溪洛渡,家庭远在千里之外。谈起家庭,很多人自嘲自己是在“逃避”家庭责任,言语中却有无奈和痛苦。今年6月中旬,物资设备部李小春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诉他孩子不幸摔折了手臂,希望他能回家一趟,孩子疼得在电话里哭喊着要爸爸。听着孩子的哭声,放下电话,李小春泪水夺目而出,他知道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及时回家。一些建设者更遭遇亲人病逝而无法抽身回家尽孝。工程建设部坝区管理部宋治华、三峡水电工程公司溪洛渡供电局丁庆和等,都曾体验过亲人病逝的痛苦,但他们有的匆匆赶回家送走亲人后又匆匆赶到工地,有的竟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回去尽孝,只能在山上朝家乡方向鞠几个躬,送别亲人。工地上闪烁着三峡精神

  没有人专门宣讲“三峡精神”,但在奋战正酣的工地,在普通员工的身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精神”处处闪现。

  49岁的李辉俊是葛洲坝集团溪洛渡施工局导流项目部一台多臂钻车的机长,今年中秋节仍然跟他的同事们在导流洞内施工。按惯例他们一年只休一次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过,即便逢年过节都很少能回家。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了吃饭时间,他们都在坚持施工,只有在机械检修或施工部位转移的时候才有时间休息或娱乐。54岁的水电八局技术工人赵明章,从事水电施工达35年。因为工作需要,从1999年起,他没有请过一次探亲假,天天都呆在工地,夫人主动退休后到工地来陪他。65岁的杨秉武是长江三峡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返聘监理,也是一名桥梁专家。从接手负责溪洛渡金沙江永久大桥的监理第一天开始,老人天天都守在施工现场“盯仓”,晚上混凝土浇筑到几点钟,他就坚持到几点钟。现在大桥桥墩已经浇筑到40多米高,他每天照样跟随工人爬上爬下而毫无怨言。他告诉记者:“我先后参加过二滩电站和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电站的建设,现在我又来到了世界第三大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工地,我为此感到自豪。”

  溪洛渡没有周末双休概念,一个星期7天,天天都正常上班。工地上甚至元旦、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时间也在坚持施工。有人曾因为工作的事给宜昌的同事办公室打电话,却老是没有人接,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今天是周末同事没上班呢。记者曾想,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究竟为了什么?没有人能告诉记者答案,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好笑。工地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搞水电的都这样,谁会去问为什么?今年溪洛渡工程建设部新分来的14位大学生,不到半年已经完全溶入这个集体。他们告诉记者,如果他们说想在溪洛渡干一番事业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冠冕堂皇的话,但事实上哪一个年轻人不想干一番事业?何况面对的是能引人无尽遐想和振奋的超级大工程?尽管溪洛渡环境艰苦一点但这是创业的好地方,一切从头开始,伴随着大坝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三峡建设者在三峡工地创造了“三峡精神”,并依靠“三峡精神”成就了三峡工程伟业。建功、成长于三峡工地的溪洛渡建设者,今天追逐着金沙江水电开发梦想来到金沙江畔。他们不仅带来三峡工程的经验和技术,更带来了“三峡精神”。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和艰苦创业,他们不仅将在溪洛渡峡谷建筑一座混凝土大坝,更将建起一座宏伟的精神大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