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帆竞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11:00 解放日报

  倘若将2004年上海经济比作一曲稳健而不失激越的交响,是恰当的。

  在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旋律下,关注“三农”、国资重组、金融商业全面开放、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速、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一串串鲜活的名词奏响上海365天跳跃的音符。

  倘若将2004年上海经济比作一条百舸争流的大河,是形象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中国入世进入后过渡期的大背景下,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增至7300元;工业产值预计增加3000亿元人民币;商业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金融前三季度利润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八大要素市场交易量迅猛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外贸全年进出口强劲增长47%……一个个闪亮的数据,生动诠释出上海6300平方公里千帆竞发的蓬勃。

  站在2004岁末,我们沉思,是什么引发了这般活力?

  站在2005门口,我们感悟,是什么成就了如此蓬勃?

  和谐之美

  关键词:宏观调控

  镜头:2004年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松江区产业导向评估小组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重大决定:由于项目性质与工业区产业导向不符,婉拒澳洲某投资商总投资高达1.9亿元的鞋业加工项目入驻松江工业区。今年初,松江率先在上海开展试点,对意向投资项目进行包括产业导向、环境保护、土地销售产出率、吸纳本地就业率等指标在内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评估,不达标者不接纳。一年评下来,30余个项目数十亿元的意向投资,在惜土如金的评估制度前却步。为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推行的产业导向评估制度,是2004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精神的一个缩影。

  宏观调控,2004年中国经济的主调。

  就在上海经济全面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之时,中央发出了第五次收缩型宏观调控的信号。这是最高决策层针对中国经济局部过热,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高瞻远瞩之举。

  站高一步谋发展,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精神,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序推进”,准确把握着有保有压的节奏,2004年上海经济,划出了一条和谐的美妙弧线。

  和谐美来自宏观经济良性的发展态势。克服了油价上涨、美元贬值等压力,今年1月-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5%,速度平稳适中;1月-9月,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2%,增速没有放慢;居民消费价格在1月-11月增长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稳健、投资适度、物价温和,这是经济学家眼里最为美妙的组合。

  和谐美来自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曾将地球比作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与太空飞船一样,两者都是不断消耗其内部的有限资源,一旦资源殆尽就会毁灭。为了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上海经济驶入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轨道。核减产出效益不高的工业区,核减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劣势产业,核减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探索建立低能耗、高附加值、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经济模式。曾经臭烘烘的泔脚被加工成高质量的有机肥,曾经只能填埋的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在循环经济示范点的上海化工区,项目大了,投资成本却减了;项目多了,消耗能源却减了;项目密了,废污排放却减了……

  和谐美来自城乡一体化的坚实步伐。忘不了市委、市政府公布《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从9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市郊农民增收的20条政策意见;忘不了市领导轻车简从,走田间、进村落、访农舍,多次强调,上海一定要结合特大型城市郊区的实际,保证中央政策在上海落地,使农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忘不了被郊区农民亲切地唤为“孝顺儿子”的镇保制度,今年以来已为53万离土农民提供了最贴心的利益保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中央的大政方针,通过上海具体细化的经济调节杠杆,落实为一项项真正的利民实惠,还有什么比老百姓灿烂的笑脸更美?

  扬帆之远

  关键词:创新

  镜头:一个值得中国造船业永远铭记的日子———2004年8月11日,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与广东液化气运输项目船舶的投资方在北京正式签订世界上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液化天然气(LNG)船的建造合同。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与豪华邮轮一起被喻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两颗明珠,它需要在长途航运时保证所装载的液态天然气温度控制在零下163摄氏度,故又有“海上超级冷冻车”之称,每艘造价高达2亿美元。

  这笔国内船舶工业有史以来单价最高、中国第一艘LNG船的订单,既是上海造船走向高科技的里程碑,也折射出2004年上海经济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的扬帆远志。

  以宝钢集团和上汽集团率先全国地方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为代表,上海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能级,抢占先进制造业高端优势。

  在造船业,由于电子信息模型、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等数字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几乎每一条“上海制造”都会创出一项新纪录;在装备业,上海电站设备制造产量产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振华港机占据了全球50%的市场份额;宝钢中标旧金山海湾大桥的全面修整,江南重工为华盛顿国际机场架起“钢筋铁骨”;在轻纺家电,沪产天丝打破西方国家全球技术垄断,国内首批第五代液晶显示屏在上广电下线,上海“十一五”期间新支柱光电子产业浮出水面……

  创新不止在制造。听,来自浦东新区的声音:“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45.3%提高至60%”———创新,更体现在上海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全局战略。

  尽管广告业发展迅猛,尽管会展业走向世界,尽管多年来着力打造的证券、期货、产权、外汇、黄金、钻石、航运、人才八大要素市场辐射苏浙服务全国,以不断刷新的成交额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运转,但上海决策层仍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正视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趋缓的不足。

  年初,把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列为调研和工作重点;年中,“创意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一连串新鲜名词的提出伴着多方位助推尝试;年终,一份着眼于对接全球服务业转移趋势,着眼于促进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编制完成,强调以投资主体、行业、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这五大瓶颈突破为手段,加快构筑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不破不立。改制为上海经济发动了强劲的引擎,创新则为上海经济鼓起了昂扬的风帆。

  破冰之劲

  关键词:国企改制

  镜头:元旦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内,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王成明点击联交所网页,大红的网页背景上随即跳出“项目代码:04000001;项目名称:上海电气”。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将核心产业的65亿元净资产挂牌上市,面向全球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意欲把上海电气从国有企业集团改造成为结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集团。

  一场意义深远的攻坚战,就这样低调而务实地拉开了序幕。

  年初时,上海国有资产总量近6000亿元,数目与上海GDP差不多,几乎分散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可以说,国有资产的前途,是决定上海经济命运的主导和关键。

  前途何在?有进有退,抓大放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激活国企活力。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尝试过的国企间相互参股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上海电气重组的亮点在于:不再是在原有肌体上进行一些外科手术,而是从旧有肌体中取出最鲜活的组织细胞,来吸引不同性质的新鲜血液,培养新的混合生命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制如同破冰,艰难可想而知。如果说2004年新年伊始电气集团改制重组大动作是个信号的话,那么两个月后上海首次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则彰显出上海非同以往的破冰决心:“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相结合;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大力发展‘两个经济’相结合;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全面提升上海经济能量和能级相结合;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与培育要素市场相结合”———五个结合,为2004年上海国企改制破冰之旅定调布局。

  破冰声中,百联集团重点发展超市、百货和生产资料三大核心业务,在全国商贸流通业继续保持领先,前三季度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4%。

  破冰声中,农工商集团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企业80%的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1月-9月利润增长28.5%。

  破冰声中,锦江国际集团投资和管理的酒店从105家发展到141家,在国际酒店业的排名从重组时的第57位提升到第35位,预计全年实现利润比重组前最高水平翻一番。

  破冰声中,上海轻工控股集团“放虎归山”,旗下的红双喜、老凤祥、海鸥照相机、上工股份等22个二级子公司下放到7个区县,让国有资产突破条块界限,在更宽的领域流动重组。放小成功再抓大。11月8日,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冷饮品牌“光明”、饮料品牌“正广和”、罐头品牌“梅林”、综合食品品牌“冠生园”等,优势资源得以整合,竞争力得以提升,以全新运作方式做大做强,向组建大食品集团迈出了关键一步。

  破冰之旅如此强劲,涉及大企业集团18家,重组总资产规模2000亿元,结合品牌战略的全面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航母次第培育,支撑起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坚实基石。

  沧海之阔

  关键词:开放

  镜头:站在金茂大厦眼花缭乱的导引牌前,你感受到的是“站着的金融街”:140多家中外金融中介机构和跨国集团地区总部,集聚在这幢88层高的智能化写字楼里,其容量和能级都超过了外滩金融一条街。在陆家嘴,“站”着的不仅是金茂,中保大厦、浦发大厦、汇丰大厦……哪一幢不是外资密集,日“流”万金?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中心区,每平方公里的引资额超过117亿美元,成为中国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地区。

  陆家嘴,堪称上海最闪亮的名片、最靓丽的地标,是上海敞开胸怀,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真实写照。

  拜耳、台积电、霍尼韦尔……世界产业龙头纷纷落沪;汇丰、花旗、陆澳……全球金融巨子先后入驻;阿玛尼、路易·威登、伯士……国际顶级品牌争相抢滩;伴随着入世三年过渡期结束,外商独资旅游公司、外商独资广告公司……都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上海政府效率、社会诚信、人才优势等综合优势的吸引下,国际资本源源而来,不仅引资数目增加,而且外资结构优化,显现出以跨国公司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为主的总部型集聚效应。

  海纳百川引外资大流动,海纳百川赢外贸大跨越。2004年7月1日,上海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外贸审批制,截至8月底,申城内资外贸企业累计达到1.13万家,其中1/3是外省市在沪设立的外贸企业。大外贸战略的实施强劲推动外贸进出口集聚度的攀升。据预测,今年申城外贸进出口总量将增长47%,其中出口有望净增200亿美元。什么概念?上海从1949年到2000年,用51年的时间才实现年出口200亿美元!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上工股份吞下德国DA,宝钢将全球布点的目光瞄准澳大利亚,2004年上海经济的海外步伐“走”得铿锵有力。不仅资本输出,海外项目合作同样“走”得红红火火:展览公司承办他国的大型国际活动,外经公司作为第三方受托输出管理中标越南会议中心;年终岁末,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传来中标承建新加坡地铁的消息,高达4亿新元的大订单,令同行刮目相看。

  细数2004年开放的上海,最夺目的亮点当然来自世博———世博倒计时钟挂起来了,世博场地第一拆动起来了,世博80万平方米亚洲最大展馆浮出来了,当最新揭晓的2010上海世博会会徽,以3个携手迈步的人撑起一个汉文的“世”融入世界,东海之滨的上海正兑现着她的承诺,以开放的姿态表达着成长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演绎出华章异彩,奏响了沧海壮阔!

  岁月如歌,城市如河。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岁末的沉思感悟中,我们憧憬着明日,又一个千帆竞发的恢宏画卷。本报记者陈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