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厌日人数大幅减少国人对日渐趋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16:05 南方都市报

  昨日有媒体报道了一项关于“中日相互意识”的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中国厌日人数比前几年减少了10%左右。此项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进行,从2000年迄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年。

  这项调查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不在于调查对象本身,而是它的结果,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违反普通人的“感觉”和“常识”的结果。

  一提起中国民间的厌日情绪,我们就不能不提到1997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中国青年看日本”以及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2002年进行的“是否对日本怀有亲切感”两次类似主题的调查。在1997年的那次涉及10万读者的调查中,有83.9%的读者认为“日本”最容易让他们想到“南京大屠杀”,而在关于日本人形象的描述上,有56%的人从15个形容词中最终选择了“残忍”。5年后的那次调查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结果对日本有“亲近感”的中国人仍然只有5.9%。这两次调查一经媒体刊发,立即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它们对于中国的影响也丝毫不亚于日本。正是这样的调查,让人们突然意识到,曾经助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民间纽带”早已脆弱不堪。

  姑且不论这两次社会调查是否科学,是否准确,但当年有许多人在看到这结果之后,至少感觉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实上,这的确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民间情绪。毕竟,在中日建交的三十余年中,除了最初的十多年还能够依稀找回一些“一衣带水”的感觉之外,中日两国大部分时间里龃龉不断。除了历史难以化解的积怨之外,中日由于现实利益冲突引发的种种矛盾,也大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强烈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最终形成了“政治冷,经济热”的局面。

  直至今天,在街头巷尾以及网络的论战中,那两项调查仍然常常被人提起。问题是,自那以后,中国人对日本的感觉还能更糟糕吗?远一点的姑且不论,就2004年而言,“靖国神社”与日本修改教科书等历史问题的阴影还远未消散,保钓风波、日本右翼冲击中国使馆、亚洲杯的民间情绪、东海油气争端又接二连三地发生,而且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在任何涉及中国利益的地方总能发现日本的身影——在中国与俄罗斯谈判石油管线的时候,在中国政府警告台湾当局不要轻举妄动的时候,在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自由贸易区的时候……日本总是不期而至,横生枝节。即使不对事件本身进行价值判断,中日之间又有哪一年比2004年暴露出的矛盾更多,涉及到的利益冲突更复杂?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感知中,中国社科院传媒调查中心让我们知道了它今年的调查结果:“讨厌”和“比较讨厌”日本的人占总数的40.2%,“喜欢”和“比较喜欢”日本的人占28.5%,而且同该中心历年调查的数据相比,中国厌日的人数比前几年减少了10%左右。

  那么,究竟是调查错了,还是人们的感觉错了呢?究竟何者更接近真实呢?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在涉及国家利益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不为简单的情绪左右,而是理智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事实上,由于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中日交往的日益深化,中国人的心态正日渐开放与平和。最突出的就是,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将会适时终止对华ODA贷款时,中国表现出极高的宽容和理性。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的表述尤具代表性,“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日本的借贷援助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及人民心存感激”。对日本对华援助所起作用的肯定,对日本友好做法的感谢,对日本停止援助表示理解——这样的表态充满诚恳、友好、客观和公正。反倒是日本国内对此事妄加猜测,其所基于的恰恰也是感觉,或许还夹杂着目睹中国日渐强盛的历史心理落差。

  中日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中日两国和则两利,分则两损。当代国际体系不同于过去,就因为它不拒绝犯错者的重新融入,只是早已强大的日本愿意走出历史的阴影,放弃先进国家的倨傲,开诚布公地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吗?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