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央视纪事:长江漂流幸存者讲述18年前生离死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03:53 央视《纪事》

  2004年7月13日,一支来自中国的漂流探险队到达了位于美国亚里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这里被誉为“漂流者的天堂”,是世界各国漂流探险家心目中的漂流圣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评选的100项最刺激和最具挑战性的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进行全程漂流名列榜首。从7月13日开始,至7月27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国民间的这支漂流探险队将代表中国第一次挑战科罗拉多。科罗拉多落差700米,5级滩有两个。

  漂流科罗拉多河通常需要提前5年预约,而在美国当地探险组织的协助下,第一次远赴海外漂流的中国漂流探险队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申请成功。

  18年前,中国民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首漂长江热”

  冯春,中国第一代漂流探险家,他漂流过的总长度已经近万公里,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漂流探险的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中唯一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在漂流爱好者中他被称为“么哥”。

  虽然科罗拉多峡谷接待过许多国家的漂流探险者,但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

中国队还是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兴趣。

  有美国记者问冯春为什么觉得这个漂流对他来说特别重要,冯春沉静地回答:“因为我选择了漂流,作为我的生活的一种方式,在18年前,我就开始从事这个漂流,也就是在中国的长江。”1986年那次漂流经验彻底改变了冯春的生活,此前他是一个工厂的工人,从1986年漂流结束了以后,就踏上一条探险之路,也就是漂流之路。

  冯春对美国朋友说:“那个时候我在攀钢工作,当时我看到一篇报道叫《长歌祭壮士》,写的美国有一支漂流探险队,要到我们中国来,漂中国的长江,首次来漂流长江,西南交通大学有个青年人叫尧茂书,就为了赶在美国人的前面,要第一个去漂长江,结果他遇难了,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以后,我当时就非常激动,我就觉得尧茂书他前仆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后继呢?”

  首次报道长漂的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说:“引起大家关注的就是这篇文章,引起这个长漂热的就是这篇,这一篇应该说是最早的,后来我们这个文章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长歌祭壮士》报道了尧茂书独自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而不幸遇难的经历。让戴善奎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1986年,为了抢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中国民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首漂长江热”。

  戴善奎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人,还比较有局限,中国人在多少年的封闭中间,好像在闷罐车中行走,很想松松筋骨,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扩大自己的半径,开拓自己的视野,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产生了这个长江漂流,需要把这个事造势,造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为国争光这样一种理念,还有我们去漂长江,是为中国人争面子了,美国探险家都要来漂了,咱们还不漂,怎么说也要赶在他们前面吧!冯春那个时候热血青年嘛,1986年嘛大家都很年轻,而且受的教育也不像现在,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啊,也不知道什么叫漂流,反正大家就上去了。”

  1986年6月,冯春所参加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及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两支民间队伍,共50多名队员,先后抵达长江源头。与此同时,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队也与7月抵达这里,形成了3支队伍竞漂的态势。在没有任何漂流经验,装备又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血,当时的中国漂流队员宣布要“一寸不落”地全程漂流长江。

  提起当年的长漂,冯春说:“中间还有小插曲,因为美国人他是想首漂中国的长江,美国他那个队长是世界著名的漂流探险家叫肯沃能,当时就是因为1985年尧茂书去了以后,他就没来了他觉得没什么意思,结果第二年他又申请了,找了当时叫体委服务公司接待了他们,当时我听说据说是花了几十万美金,要买中国的首漂权,那么正在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尧茂书遇难以后,这边四川组织了一支漂流队,全国各地很多青年都积极报名参加,也开始集训了准备也上去漂,就在这个时候,郑凤荣就飞到了成都,就找到指挥部,当时叫指挥部不叫组委会,意思说应该让我们不要漂,你们是民间的,我们这个才是真正国家队,中美联合漂流队,说实话当时省政府也不好得罪国家体育总局,就说这个事情我们也不好办,因为他们民间的,我们没办法,所以说就这样我们最后还是上去了。”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