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漂流充满了死亡的威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03:53 央视《纪事》 | |||||||||
长江漂流充满了死亡的威胁 1986年6月3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于长江正源——坨坨河下水开漂。在漂流了1000多公里的距离并经过了53天的平静水面后,他们来到了尧茂书遇难的地方——金沙
冯春:“长江全长6430公里,真正漂长江是漂金沙江,金沙江全长是2300多公里,落差是3000多米,真正危险的地方就是金沙江。” 金沙江流域崎岖陡峭,险滩密布。据不完全统计,江中共有大小险滩1000多处,以滩险,谷深,闭塞著称于世,人称“死谷”。 冯春说:“进入金沙江,当时就两条船10个队员,我也被选上了,当时是队里边选的,因为队员很多,第一天我们就下去了,下去就是尧茂书遇险的那个峡谷通天河。” 当年,尧茂书正是在这个地方遇难。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漂流队员们将面临真正的考验。尽管在此之前的1000多公里的漂流中,队员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能否顺利通过这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而此时,装备精良的美国探险队已于7月11日沿坨坨河下水,他们随时会抢到中国队的前面。在这样的情势下,漂流队员们决定孤注一掷,冒死冲滩。 让所有队员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竟然出乎寻常的顺利,不仅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他们甚至还创下了下水以来一天漂流120公里的最高记录。队员们无不士气大振。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其实危险就在眼前! 冯春:“第二天我们就翻船了,翻船以后,当时峡谷不是V型峡谷,而是一个U型峡谷,当时没经验,现在我们有经验了,应该靠到峡谷先去看一看,那个时候稀里糊涂就下去了,一进去以后一看,两岸停不下来,只能往下冲。” 当时的漂流艇又没有刹车,靠不了岸,冯春他们就只能下去了,下去以后船就翻了,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用绳子捆紧,全部都漂下去了,不过所幸的是队员们都很安全。 沿金沙江漂流了近十公里,队员们才安全返回河岸。此时,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关注,他们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勇士。而对于这些勇士来说,真正的考验也许刚刚拉开帷幕。 冯春平静地介绍说:“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金沙江,这是通伽峡,我们三个队员就是死在这里。” 白玉县叶巴滩是冯春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地方,或许,就是这个地方改变了他后来生命的道路。 冯春他们漂到四川省甘孜的白玉县时,遇到一个跌水,这个跌水是他们漂了1000多公里都没有遇到的一个跌水。跌水什么概念,就是瀑布,高于多少米就是瀑布,一般就是三五米叫跌水,哗就下去了,这时候我们两条船10个队员,就漂到这个地方,漂到这以后就过不去,过不去以后就准备先放一条船下去接应,另外的队员坐一条船下去,这个时候我们就准备,拖着一条船从江边过,因为全是礁石抬不过去,在放的过程中,因为水流速太快,我们抓住那个绳子的时候都抓不住,把整个手都勒出血印了,只能放了那条船,我们10个人剩下一条船,怎么漂啊,这个时候正好遇到了洛阳队,他们也在那里,当时国内有两只队伍嘛,我们叫中国队,大家在那住了一晚上以后,第二天早上就说谁下谁不下,下面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因为当时我是从攀钢来参加的,攀枝花有两个队员,一个叫何平一个就是我,何平他是副队长,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他悄悄把我叫到江边,他说幺哥,下边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你看我们这里遇到跌水了,损失一条船,我们只能下去6个人,有4个人得回去,我们两个要死只能死一个啊,他说我是副队长我下,我说好吧你要多保重,结果他们6个人就下去了,当时我就跪在江边啊,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跪在那里。” 1986年7月27日,中国长江漂流队的6名队员和洛阳队合并为一组,分乘着仅剩下的一艘漂流筏和洛阳队自己制作的一艘密封艇,向着险滩进发了。 冯春对记者说:“他们下去以后,我和杨勇还有小南,我们四个队员就翻了两天,翻山走回白玉县,然后又坐汽车坐了两天坐到巴塘,结果我们到巴塘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我心里边就揪起来了,因为按照水上行程,他们早就该到了,两天就该到了,而且我们在陆地上走了4天,这个时候大家当时就很紧张。” 后来正好有老百姓报告,他们捡到一条橡皮船在江边,冯春他们就知道出事了。 几天之后,在当地藏族群众和武警部队的协助下,冯春他们终于找到了6名失踪队员中的3位,从他们的讲述中,人们才得知了所发生的一切。 冯春说:“就在1986年7月27号那一天,他们漂到一个叫叶巴滩的地方,遇到跌水,两条船就在那里不停地转动,就和洗衣机一样不走了,那个巨浪就在那里不停地打击。坐在排桨上的队员一看不行了,手一松哗冲下去了,冲下去以后就各自逃命,有的游到四川,有的游到西藏去了。” 在密封船里面有三个队员,他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水在不停地绞不停地绞, 直到把这个密封船把它打烂,人冲出来了,这个时候当时在场的队员回来说,我们队有个队员叫孔志毅,他是个解放军青海部队的,当时他被冲出密封船的时候,他们在岸上就叫老孔老孔,只看到他在水里面动了两下,另外还有两个队员,一个叫张军一个叫杨洪林,就这样他们就被江水吞噬了,到现在都没找到尸体。 由于损失惨重,又没有合适的漂流船,漂流队决定暂时放弃叶巴遇险的江段,待后组织一支补漂小分队来征服这段流域。为了实现当初制定的一寸不落的全程漂流长江的计划,后来,补漂小分队终于成功地渡过叶巴险滩,但是,在那次补漂中,又有3名队员遇难。 1986年长漂遇难者孔志毅曾说:“一定要为我们中国人争光,让长江的历史由我们中国来写下去,而且我认为长江漂流,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一笔遗产,应该由我们中国人来继承。” 时隔不久,美国漂流队也在夜巴滩翻船遇险,虽无人员伤亡,但是美国队却宣布放弃此次漂流,而中国队继续前行。 戴善奎回忆说:“那时候四川日报天天都是头版,简直是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后来人民日报也开始介入,要求我们每天把长漂报道进行浓缩,发给他们他们也见报,南方周末也介入了报道,还有几大通讯社世界几大通讯社,也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新华社也参与了这个事。” 此时,以民族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报道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整个民族处在一种高度的甚至狂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