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离开学府路实在舍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03:54 东南早报

  学府路附近有300户左右的居民及大大小小的商贩。道路拓改拆迁之际,有人欢欣有人惋惜。因为,在这条深巷里,书写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店老板

  苦心经营十余年

  去学府路,不能不提一峰书店。一峰书店在县后路与梅石路的交叉口,一中大门向南约15米。

  书店约莫有70平方米大,放着好几个书柜,满屋书香之气。

  店主自称姓王,是1989届泉州一中毕业生,他给来客上了好茶,幽幽茶香,品后口有余香。

  店主说,他1989年从一中毕业,大学毕业是1992年。大学毕业后一年即1993年,他和两位同学,一个是读一中时的同学,一个是大学同学,办起了书店。

  书店靠近一中,他提议,起名为学府路书店,或者一峰书店,因当时此地已有一家书店,名叫学府路书店,其他两位同学说,就叫一峰书店吧,也沾了一峰书院的光。

  书店刚成立时,只有20多平方米,面积不大,因为店主毕业于泉州一中,就想着为一中的学生做些服务,但当时店面小,且房子有裂缝,有时遇上下雨天,还会漏水。

  有一年夏天,雨下得很大,由于店面地势较低,屋外的水冲进了店面,水漫了起来,大约有1/3的书被浸泡,王先生连夜和店里的伙计扫水,将书籍搬往高处,折腾了一夜……

  那时,一中附近一带还有些花农,梅石路、学府路有的路段是砖石混合路,遇上雨天,路异常难走,店面也不多。店主介绍说,他来经营书店时,周边的小卖店约莫十来家,像农村里的小卖店一样,开了个窗口,卖些食杂、零食、烟酒、糖果等,卖给附近的学生和居民,生意还凑合。

  开店没多久,起初合资的三位出资人只剩下王先生一人,王先生独自撑着店面。这时,学府路、梅石路开始修整,铺上了水泥,路也好走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

  记者和店主聊天时,正逢学生下课,店内“哗啦”来了一群学生,一名在读高一的李同学说,这个书店离学校很近,且店内工作人员随和,每到下课他就来书店看看书,或者翻阅新到的杂志、报纸。

  杨梅芳老人

  革命岁月最难忘

  听说老地下党员史其敏的爱人杨梅芳住在梅石路。

  12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史其敏和杨梅芳的老家,前往拜访杨梅芳老人。

  在梅花石的一条小巷深处,好像来到远离繁华的安静地,脚步不禁放轻,蹑足走在石板路上,忽一抬头,见一宗祠,门上有一牌匾,写着“梅石史氏小宗”。

  记者上前敲门,一名阿婆前来开门,“吱呀”一声,走过屏风,阳光泻在院落里。在屋顶上,一只小猫见有生人拜访,打了个哈欠,展展威风(闽南话,意即伸了伸腰),看了看来人,跳了下来,也不陌生。

  巧的是,记者在史氏小宗遇见了杨梅芳的儿媳妇,经她带路,我们走过一块石碑,上写着“梅石山房”,从这块石碑向西约20米,记者见到了在家的杨梅芳。

  杨梅芳今年87岁,慈眉善目,谈吐清楚。其好友施西在《一个地下女交通员的回忆》中写道:“我称她为梅芳姐,梅芳姐天生丽质,长的很清秀……”

  她见了记者,她倒是很开了话匣子,讲述了她和先生史其敏的一些故事。

  她说,她是晋江安海人,于1937年与史其敏结婚,夫妻俩先是在安海开照相馆,那家照相馆名叫“春光”,后来两人在威远楼附近开起了照相馆,取名“都丽照相馆”,在当时,这是中共地下党在泉州的交通站之一。

  史其敏多才多艺,精通照相、木刻、国画,又善于交际,在文化界、党政军界交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后来不少人对革命有贡献。当时的都丽照相馆离泉州监狱不远,史其敏经常到监狱为犯人拍照,趁着到监狱拍照的机会,史其敏趁机多拍了几张监狱出口、通道等位置的照片,这为以后的劫狱工作提供了地形图。

  1948年4月,泉州中心县委要求泉州城区党组织,找一处能住20多名游击队员,要求隐蔽安全又行动方便的地方。史其敏提供在梅石的老家,早年养奶牛的牛棚,作为游击队的隐蔽点,这个地方周围有一大片龙眼树林,安全又隐蔽。1948年的泉州劫狱斗争,游击队员就是从这个牛棚集中出发的。

  劫狱需要四张竹梯作越墙用,怕直接买来竹梯太暴露,史其敏就买来竹料和纱绳自己加工。为了策划游击队的劫狱行动,史其敏和地下党的负责人踏遍泉州北门一带的街巷,终于找到一个没有岗哨的跨护城壕小石桥,和从监狱后到达小石桥的一条曲折又安全的撤退路线。

  1948年6月的一个晚上,泉州劫狱成功。成功后,史其敏的心情异常激动,也很感谢妻子给予的支持。那时,史其敏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杨梅芳就成了家里的“内务总理”。不过杨梅芳对此无怨无悔,她说:“那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了。”

  住户老林

  难舍安身立命处

  冬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学府路,刺桐花开在路的两旁,抬头向上望,鲜艳的刺桐花上是湛蓝的天空。

  据说,学府路泉州外国语中学对面的一排民房,起先是荒芜的坡杂地,杂草丛生。1981年左右,不少当地的居民在此建起了民房。

  16日上午,在这里,记者遇见了林老伯,老林好客,说:“屋里泡茶。”

  在老林家里,其爱人一边泡茶,一边仔细听老伴说话,偶尔也插话。

  老林说,学府路最大的问题是交通拥挤,平日里学生上下课,自行车多,长辈来接送孩子的车多,学府路窄,路就难走,到了周末,学府路很安静,甚至有些冷清。

  对于学府路的交通问题,老林有两个建议,一是建议外国语中学启用后门,让部分接送学生的车辆走刺桐新村,这样能分流一部分车辆;二是建议学校大门口的保安兼任交通疏导员,遇到交通高峰期,疏导交通。

  他说,1981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地,是城乡接合部,不时有人将死狗、死猫丢在此地,垃圾满地,苍蝇乱飞,是一片“狗屎铺”(闽南话,意思是没用处的地)。

  后来,附近的居民就陆续在此地建房。

  建房时,老林和爱人老黄白天要上班,晚上就和工人一起加班,搬石头,填土。

  那时候,学府路还只是砖石混合路,坑坑洼洼,运石头、木材很不方便。有一次,老林的爱人老黄搬石头时,不小心扭伤脚踝,休息了大半年,自从那起,就没法再去上班了。

  1990年左右,当时的梅峰农业大队牵头,集资修建学府路,吃过路难走苦头的居民十分赞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历时约一年,才有今天的水泥路。之前的土路宽约3米,经修建后,如今的学府路宽6米。

  老林的家高两层,前后建了两次。退休后,老林在阳台上养起了花草,因为一中、外国语中学等学校在此,他就将房子底层出租,生活过得惬意,他说,这里是上有天,下有地,要离开这里,实在是舍不得。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