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中国科技盘点:看得见用得着的七大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03:31 济南时报

  1科学家上天入地下海

  “上天入地下海”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2004年,这一梦想正在实现之中。

  如今,返回式卫星等常规卫星的发射几乎不是新闻,只有载人航天、探月等才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2004年,投资14亿元的“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在年初正式启动,预计到20
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奔月已是“指年可待”。

  我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双星计划”也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双星”和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在太空中珠联璧合,为世界性的空间天气预报做出了贡献。受此鼓舞,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构想“三星”组成的风暴探测计划。因多人多天飞行带来新难度的“神舟六号”飞船的多项新技术也在2004年里得到攻克。而不为人所关注的是,在美国主持的月球和火星载人飞行合作计划中,中国作为16国之一,首次参加了和美国宇航局的合作洽谈。

  在“下海”方面,经过长达4年、30多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的分析,科学家在2004年公布了4年前中国首次大洋钻探的收获:取得了3200多万年的深海沉积记录;取得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到300多万年前南海沉积环境才出现强烈的南北差异;首次探讨了2000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发现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等。科学家据此建立了南海的“历史档案”。

  科学家们还在海底积极找矿。为提高深海调查能力,我国在2004年研制成功了可以下潜3500米的水下机器人,正在积极研制7000米深的深潜器,届时中国人的“足迹”可以覆盖地球上97%的海洋。

  在“863”计划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

  也许比纯粹的科研更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4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签字后,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这一迄今为止最为雄伟的地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科学家们将试图“打穿”地壳。

  “入地”工程就是始于上世纪末的大陆钻探工程。这一试图“把地球打个洞”的工程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境内,犹如一架深入地壳内部的“望远镜”。截至2004年9月27日,主钻孔打入地下4501米,超过4500米大关,完成了5000米计划深度的90%以上。这一数字标志着我国成功破解了在超高压结晶变质岩中钻探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科学家们利用钻取出的岩芯及液、气态样品,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在揭示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等方面初见成效。

  2能源科技危机时寄予厚望

  能源危机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更加关注能源科技的发展,也对之寄予厚望。2004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收获。

  “经过长时间勘探,我国石油资源是否已濒于枯竭?还有无潜力?”面对疑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2004年给出令人兴奋的答案:经过多年攻关,我国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提高勘探命中率提供了重要“武器”。石油地质理论的突破,往往是石油勘探高潮来临的先声——陆相生油理论,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使我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则铸就了我国东部油区历史产量的最高峰。如今,利用新理论,仅在胜利油田一地,就已经多发现了石油地质储量6亿多吨。

  “可燃冰”是上世纪末以来科学家的宠物。2004年7月,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在一项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中国南海确实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科学家还在南海发现世界最大的可燃冰喷溢岩区——首次发现了南海北部可燃冰“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面积达430万平方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区。几乎同时,另一些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多年冻土区可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

  3基础研究向“深水区”前行

  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04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这是美国物理学会首次将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选入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赵志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公认的高难课题“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即“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一研究被誉为“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推动量子纠错和网络化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探索”,标志着我国在多粒子纠缠研究方面已经成功超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在基因研究中,继绘制出人类基因组“中国卷”、水稻基因组图谱后,我国科学家还绘制出了家蚕基因组的图谱,为丝绸业的发展奠定了分子学基础。科学家还发现人与黑猩猩DNA序列差异为1.44%,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智慧的形成,以及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相关的新药,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

  4信息技术逆水而上

  我国第一台生物计算机雏形、华为第五代路由器……信息技术领域一系列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正为信息产业这第一大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从科技进展上看,IT领域就有几件大事不能不提:一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在我国建成,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获突破,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竞争中初享“话语权”;二是我国目前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最大的网格主节点投入运行,一座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峡大坝”正在构建,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实现了技术和应用的双重跨越,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三是“中国芯”取得群体性突破,龙芯二号、半导体发光芯片、系统芯片、手机芯片……一时间,“芯”光灿烂。

  5建黄河站认识“地球”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的建立,为中国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支点。

  中国科技大学的孙立广在北极考察站初试锋芒就有发现,这位善于通过动物古粪土来研究环境变化的科学家在北极已经找到了鸟粪的沉积层。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惠根带去的极光观测仪,使北极站成为极光观测的重要一环,为我国研究日地关系、进行空间天气预报进一步提供了可能,也使我国在极光这一研究项目上更具国际发言权。

  2004年年底,我国科学家将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发起冲击,科学家不仅将进行与冰雪相关的一系列考察,而且将为我国在南极建立第三个考察站选址。同样让人高兴的是,在原有极地考察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国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5亿元改造“一船两站”,并在上海建立包括雪龙船专用码头、极地环境综合训练场馆和极地考察专业博物馆在内的考察基地。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为人类认识地球做出中国人新的贡献。

  6生命科技“百花”齐放

  生命科学领域始终是我国科学家“有所为”的领域。2004年,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生命科技园地“百花”齐放。

  首先是2004年1月20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准字号生产批文,从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基因治疗药物正式上市的国家。尽管对于这项世界第一存在争议,但是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一个基因治疗产业化基地正在深圳建设,建成后的年产值有望达到30亿元。

  在生命起源领域,我国科学家也有一系列斩获。2004年6月份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大陆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透露,在我国实施的“入地”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我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地下2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仍然“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靠“吃”铁、甲烷等维持生存。这是近年来我国早期生命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对研究地下生物圈以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7工程科技助推经济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核电工程、三峡工程……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工程最多的国家之一。每一项大工程,都有自己必须克服的科学和技术难题,都凝聚着工程科技人员的心血。

  2004年5月3日1时15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穿越550公里冻土带是青藏铁路的一大难题。为寻找“解冻”良方,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冻土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了修筑在上面的工程的稳定性。

  西气东输工程横跨中国大陆东西,是我国燃气管道建设史上距离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输气管道工程,它创造了多项第一。

  (均据新华社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