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漠中获取安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14:36 中国青年杂志 | ||||||||
在上海,出租车司机从头到尾可以不说一句话,精明的上海人是生分的,她在这样的生分里感觉安全;回到北京,的哥一路侃个不停,很亲切,却惶惑。走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感觉自己很渺小,很安心的渺小;走在北京的长安街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惶惑的渺小。如果打分的话,北京人一定比上海人高,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还是选择上海。
22岁,温婉的江南女子,健康开朗,嘴角漾着阳光,眼神明媚,这是办公室里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只在熟识的朋友面前,她偶尔会说想去上海。因为上海的淡漠让她觉得自我、安全,于是固执地喜欢上海。 很让人费解的理由,对城市很敏感的理解。 对感情、对生活、对周遭的一切,她都试图保持着安全的距离。这是一个纤细敏感的女孩,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只是小心翼翼地自保,所以尽量不作投入, 希望全身而退。 15岁的时候,她感动于每个或真或假的故事,看悲剧总是串演悲角,泪流满面;20岁,大学毕业,她觉得生命很难承受太多东西,开始拒绝接受让自己忧伤的东西;22岁,工作两年,她开始练习平静,以一种距离让自己安全。 第一次听说一个朋友钱包、手机被盗,觉得这个朋友真是不幸,太倒霉。频频地听说钱包被偷,手机被抢,才明白不是被盗被抢的人不幸,而是没有遭遇被盗被抢的人幸运,于是,每次外出,经过人群的时候自然收紧神经,谨慎小心。 当弱势群体的悲哀、不幸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生活逻辑需要反向思维的时候,当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需要被颠倒着解读时,当人们习惯以防御的心态生活时……怎样洋溢心底的善良? 怎样不会以一种冷漠的方式自保?怎样不会习惯冷漠?除了冷漠还能怎样? 价值体系接近碎片化,这是社会阶层矛盾转嫁到整个社会的表现,而代价是所有人的幸福指数的下降。 从善意到善行这条路有时仅仅一步之遥,甚至不动一步即可完成。我们愿意承担多少,应该是自己善良程度的尺子。而能够承担多少,往往决定着我们最后到达的位置。(文-尤红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