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免“借读费”一个操作难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09:20 华商晨报
免“借读费”一个操作难题(图)
农民工子女渴望平等教育机会调查提示:

  2004年10月25日,沈阳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等4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沈阳市对符合来沈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

  近日记者对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沈阳城乡结合处部分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免收借读费”并未给农民工带来太多的欣喜,部分农民工子女依然在交借读费。

  “免交借读费”政策实施后,沈阳市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渴望被一下子激活,他们希望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而在“享有同等权利”的背后,是复杂烦琐的手续和政策细则的模糊。

  一方面免交借读费,大量外地农民工子女涌入学校,而另一方面学校又缺少与之匹配的教育设施,二者的矛盾渐渐凸显。部分学校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教育投入资金的缺乏。

  “所有证明都交给学校了,可学校一直没有返钱的意思。”张明(化名)说,他天天盼着孩子上学不再交借读费,“4年了,每学期200元,加起来够我们两年的房租。”

  今年30多岁的张明,是黑龙江省安庆县的农民,6年前和爱人来沈阳打工,女儿一直在沈阳市于洪区北李官小学上学。

  据张明介绍,他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捡拾生活,爱人在附近一家小饭店做服务员,全家一年的收入最多3000元,除去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外,还要支付每年800元的房租。

  刚听到“不再收借读费”的消息,张明并没相信。11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五,女儿拿给他一个写着“办理免交借读费相关手续证明”的小卡片,张明才确信。

  尴尬一:证明手续烦琐

  “算今天少说也有半个月了,好不容易办完,准备交给学校,可校长又不在,再等就怕超期了。”在北李官小学校门外,张明手里拿着一摞证明。

  提起办手续的过程,张明用一个“难”字来形容。

  “老家那边证明都是通过特快专递邮过来的,有时为了一个证明要来回跑几趟,去好几个部门。还有几个证明是从房东那借来的,我和爱人就差给他下跪了。”张明算了一下,“不算时间和精力,单是来回的车费加上邮递费,就已经超过了100元。”

  据张明介绍,办理免交借读费时要有7个证明,即在沈居住证明、在沈务工证明、户口所在地出具的学生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和身份证,其中在沈居住证明又包括当地派出所证明、社区证明、房东户口簿和身份证、房产证明。

  另外,还要向暂住地的街道或者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对符合就读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开具标注“农民子女”字样的在沈就读证明和相关证件证明。

  “政策是好,但办理程序实在太麻烦。”张明这样表示。

  尴尬二:政策细则模糊

  “我办手续的时候街道说我不是农民工。”一位四川来沈打工的王先生说,“我户口簿上明明写着我是农业户口。”

  “我们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农民工符合条件。”丁香小学的高校长不明白,“是不是所有外地来沈打工的农民都是农民工?”

  “能办来证明的就是农民工。”高校长只能这样衡量。

  “根据文件,告诉学生办理哪些证明,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这些。”另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至于为什么办这些证明,该怎么办,证明是一学期一办还是一年或几年一办等问题,文件上没有,我们也不清楚。”

  “我们承认在政策实施方面存在上述一些问题,但政策本身是好的,而一个新政策的实施也应该给它一个完善发展的时间。”沈阳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尴尬三:学校教育资金不足

  “谁说学校不收借读费了?”在北李官地区,许多学生家长反映学校仍在收费。

  据一些家长介绍,孩子确实曾拿回一张小卡片,但学校此前已经收过这学期的借读费。“学校承诺,家长凭免收手续可以退还。可所有手续办完了,学校却再三推诿。”

  学生和家长中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老师在发卡片前就暗示学生,‘每年都交了,不差今年。’”

  “言下之意就是不交借读费不行。”一些家长直言不讳,“孩子在人家学校上学,就是借(钱)也不能让学校老师对孩子有一点偏见。”

  “我们学校不缺学生,首先要成绩好,学校认可后再交借读费来上学。”12月初,记者以外地农民工亲属的身份咨询北李官小学时,教务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北李官小学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每班至少40名学生,其中一半左右是外地农民工子女。类似情况并不少。

  近日记者以农民工的身份暗访了沈阳市部分中小学,位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如于洪区丁香小学、沈阳市174中学、道义镇校信小学等学校仍在以各种借口收取外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

  “我们以前是村办学校,最近一年才划到于洪区教育局。”对于丁香小学收借读费一事,高校长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像市内那些大学校,买什么只要拿着条子到教育局一报就可以,我们的资金来源有限,所有的教育设施以前都是村里付,收借读费也是用来改善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只要家长拿那些证明给我,我们都会返还。”高校长一再表示。

  记者了解到,学校收的借读费都由学校自己支配。

  “学校的师资力量差距很大,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入学较多的城乡结合的学校,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使原本教育设施就相对较差的学校变得更加困难。”沈阳市一位多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大代表分析,从沈阳的整体投入来看,学校的教育投入还是不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校仍在私自收借读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之道:多设农民工子弟学校

  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相关部门统计,目前辽宁省共有农民工近10万人,以沈阳、大连两地比例最大。其中沈阳市目前共有35000名农民工子女在校就读,在一些城乡结合地区,贫困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比例最高达到80%左右,还有一些儿童不能入学或者辍学。

  “这群以农民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孩子,免收借读费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一些教育学者对此并不看好,“可以参照北京等城市,成立一些专门面向他们的学校。”

  这样的学校在沈阳并不是没有。

  今年5月16日,砂山四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教育局指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整个学校400名学生中,有215人是外地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免交借读费手续只有家长的住址和联系电话。而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和上级教育部门拨款。

  “我们班一多半都是外地学生,这里不像其他学校,没有人看不起你,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好。”在砂山四校操场上,一位来自安徽的学生正在和班里的其他同学跳绳。

  “好是好,可离家太远。”张明虽然很想让孩子到这所学校,但重新租房、重找工作都是问题,这同样是其他一些农民工的顾虑。

  “我们启动农民工子女助学项目,也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让‘流动的花朵’与‘城市的花朵’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沈阳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郑伟副主任告诉记者。

  据了解,8月18日,由共青团沈阳市委、沈阳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的“希望工程助学进城项目———农民工子女助学项目”在沈启动,首批获得资助的包括北李官小学在内的5所学校300名农民工子女,每人获得了600元的学费。

  “虽然这些相对于3万多人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辽宁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说,“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农民工子女,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不管怎样,农民工子女可以去这所学校念小学了,但初、高中又该去哪儿呢?”一些教育学者们感叹,“受教育,对于这些来自于农村的孩子其实更为重要,如果连这种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都不给他们,那么,我们的教育发展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文/本报记者 姚远 图/本报记者 王海英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