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葛小光 重开历史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17:38 时代人物周报

  葛小光 重开历史之门

  本报记者 刘辉 薛京

  比约定采访时间晚到了5分钟的葛小光,神色中满是歉意,声音极低,语调和缓,头发
因为卷曲而显得有点凌乱。

  不久前,他刚刚作为访问学者去了趟欧洲。现在,葛小光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呆上一段时间,这是文革时期画主席像的王国栋想都不敢想的事。葛小光说,出国的目的,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思索、对比,看看自己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东西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画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像至今,葛小光已经名满天下,国外的一些绘画机构常会邀请他去访问。

  跟老师王国栋一样,葛小光也很低调。对于记者,他明显心存戒备,不让录音,更不能拍照。

  没有报酬

  葛小光7岁开始学画,1971年,师从王国栋学习绘制伟人像。与老师当年画像时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资格审查不同,葛小光想画伟人像,只要王国栋点头就行了。

  曾在北京美术公司与葛小光共事20多年的王增林回忆说,葛小光是毕业后分配到美术公司,经组织安排,才成为王国栋的学生之一。

  在高6.4米、宽5米的画布上走笔,对于初学者来说颇为不易,单单从体力上就很难吃得消。葛小光学画巨幅画像的地点是在美术公司专门搭建的一个画室里,“大概高有7、8米,长达30多米。”因为油画要考虑到自然光条件,画室的顶部是透明的,为了方便画像进出,工作人员甚至把门与顶棚特意连了起来。

  面对三人多高的画布,必须有一些大的辅助设施。与现在用的自动升降梯不同,当初,画像前要用木板搭建一个平台,平台两侧再各放一个梯子。画像时,需要在楼梯上来回往返。为了照顾到中、远距离的效果,画师不得不经常走下平台到远处观察一下。后来,葛小光他们总结出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大家把望远镜反过来用,这样,不用跑太远,就可以观察到画像的整体轮廓。

  在色彩使用上,必须适应外界光线的变化。而且,要考虑到天安门周围的环境,红墙黄瓦、蓝天、“金字型构图”,画像的色彩要跟他们融为一体。

  由于画像太大,绘制时色彩的过渡要大一些。否则,“太实了或者太外露了,画像看起来就花了。”葛小光说,一般一幅画得画三、四遍:先起轮廓;接着铺一遍颜色;再调上一遍,逐步深入;最后一遍要整体观摩,细心完成。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完成一幅画却通常需要半个月左右。而且,绘制的时间都是在每年国庆前的9月份,天气炎热,常常汗流浃背。葛小光对此却有点不以为然:“以前我画像用木制梯子,现在用上可以自动上下的铁梯了。”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画天安门城楼的画像,是没有任何报酬的,葛小光现在依然每月领着歌华集团(前北京美术公司)发的1000多元工资。

  很简单的一个人

  与老师王国栋在文革时期因画像不时遭受到诟病相比,葛小光现在已经不需要那样的担心了,因为有关部门“很尊重画家的创作”。

  为了能更传神地画好主席像,葛小光几乎看遍了有关毛泽东的资料,包括照片和一些相关文章。而这样做的结果,除了丰富画像创作、让主席的那股神气呼之欲出外,还使他更加坚信“毛主席确实是个伟人”。

  “每次作画的感觉都不一样,像重新打开了历史之门。”喝了口茶后,葛小光说,自己画了20多次,每次都会有所改动,“融入自己的理解”。

  或许正是这样的缘故,当师兄弟们在改革开放后纷纷下海时,他还在坚持画画。王增林说,当年留下葛小光一个人,是有关部门根据个人水平决定的。

  1999年5月,葛小光刚从美国访问回国时,就接到了创作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肖像画的任务,这些画将出现在五十周年国庆的游行队伍中。那年,他创作了江泽民的肖像画,还因此被称作“为江泽民画像第一人”。

  葛小光去年买了一辆旅行车,面对王增林“怎么买了辆这种车”的提问,葛小光的解释是,这种车宽大,可以放画夹、颜料等一大堆东西,开着它出去写生很方便。

  有人对他几十年画同一个人提出质疑:“那不叫画家,叫工匠。”谈及至此,葛小光像是顾左右而言他:“我到德国的时候,去马克思墓前凭吊,发现这位被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学者马克思。”

  在他看来,画毛泽东像是一件“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既荣耀又严肃认真的事情”。

  画了20多年政治人物后,“葛小光平时也画点别的。”王增林说。他现在住在爱人单位分的房子里,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评价,葛小光依然表现得很满足:“从事这项工作感觉很荣幸,从艺术角度来说,艺无止境。”本报记者 刘辉

  主席画像的前三任作者(配文)

  周令钊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是带八角帽的毛主席画像,由原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周令钊主画,陈若菊(周令钊爱人)协助绘制而成。之所以由他来主画,是因为当年4月20日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周令钊画的一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油画就悬挂在会议室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

  绘画参考的照片由新华社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毛泽东像。

  辛莽

  1950年,画像改用毛泽东正面、短发、穿绿呢上衣的形象,由北京市人民艺术工作室辛莽主画,左辉、张松鹤协助绘制而成。

  辛莽1916年生于广东省合浦县,读书时就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鲁艺、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等地任教。1949年12月,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北京市文艺工作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振仕

  1953年至1964年,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改用只露左耳的毛泽东侧面像,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振仕主画。

  张振仕毕业于京华美院西洋画系,1956年至1987年任中央工艺美院素描教研室主任,他画过国礼画像、中国驻外使馆及各部委悬挂的主席像等。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别于1954年和1964年出版的全套领袖像,就是根据他绘制的画像印刷的。

[上一页]  [1]  [2]  [3]  [4]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