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土洋结合”的典型老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02:27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王了文/图

  泉州市洛江区桥南村65号,一座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这虽然是一间泉州传统大厝,大厝最前面却连接着一层外廊式的门面。近代外廊式民居并不罕见,但将传统民居和外廊式结构这么直接“粘贴”在一起的,却是少见的。

  这间老房子由一位名叫刘以墨的老人看管着。看见记者来了,刘先生拨打了电话,让见证过这间老房子建成的老人过来谈谈。

  不一会儿,一位老太太出现在门前。她叫魏清蒲。

  魏清蒲老人的丈夫名叫刘贤茂,刘贤茂先生的父亲刘维椿,正是当时建造这间老房子的两兄弟之一。当时刘维椿的兄弟刘维添,是菲律宾华侨,在南洋开设布店。1932年,刘维添出资建造这座房子,当时没有请专业的建筑师,完全是靠刘维添本人与惠安工匠们互相协商确定布局的。

  由于其所在的村庄在当时是一片水洼地,因此在做地基的时候,是先用杉木打入水洼地中,再在杉木上铺石头。因为地势南高北低,北面临洛江,所以建筑朝向是坐南朝北,不是中国建筑传统的坐北朝南。

  随后记者随魏清蒲老人一起进入了这间已经10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屋子里面满是尘埃,但廊檐屋柱上精美的雕刻,以及精心布局的屋内结构,依然折射着当年的美轮美奂。

  刘维添的孙子刘敏玉介绍,这幢建筑内部的隔墙大部分采用杉木做成,各种精美的传统雕刻,来自于当时惠安一位知名的木师刘在发。房子的一角由于常年失修,已经坍塌下来,刘以墨老人说,以前有个外国人要以100万美元买下这栋房子,他出价要300万美元,外国人觉得价格太高没有谈成。

  魏清蒲老人擦拭着一个老相框说,“那时候,这房子在这一带可是很有名的呢。”

  专家点评

  佛教火焰形风格出于模仿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杨思声王珊

  这幢建筑上,最直接地体现了本土和外来两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与碰撞。刘维添宅的后部是一幢典型的泉州传统的官式大厝,前部却“贴”着一张典型的外廊式表皮,外廊式表皮在这里的用处,仅仅是作为一种附贴物来对待,即使是在与外廊表皮接触的一面外廊内壁,也处理得和传统民居的外墙一模一样,这种“非有机性”的结合,表达了建筑者一种“为外廊式而外廊式”的建筑思想。

  刘宅外廊顶部中央,有山花状雕饰,山花形状与鲤城宋文甫宅的巴洛克风格不同,有印度佛教火焰形的风格,这种火焰形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塔和石窟寺的浮雕。泉州工匠在建设时应用这些形状做成山花,可能只是出于形式上的模仿。

  刘宅的外廊设置于建筑正面,这与泉州地区一般在南面设置外廊的做法不同。这表明,外廊的设置除了受遮阳功能的影响外,也深受传统方位风水观念的制约。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