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博士儿子咋这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06: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编者按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在无数父母痛心疾首的背后,真正承受悲剧的结果,却是那些父母眼中的孩子。失衡的社会心态、偏颇的家庭教育、贫乏的管教方式……制造着一些“
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所谓“人才”,本文让我们心痛之余,更引起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关注家庭教育,已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以至于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几天前,一位母亲在向本报求助时流泪倾诉:她和丈夫为了供32岁的儿子读完博士学位,可谓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丈夫为了儿子的前途,更是在退休之后还打工挣钱,最后因肾癌含恨死在病床上。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博士的儿子现在却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并且经常恶语相向。一个月前,她终于不堪折磨,逃到朋友家借住。“家是我的,现在却有家不能回。我对他已经死心了,最大的愿望就是他离开我,让我安静地生活”。

  说起儿子,老母虽然已经心灰意冷,但她却不愿公开他的姓名,她说:“毕竟还有血缘关系,不想毁了他的前程。”

  博士母亲怎么也想不明白——

  儿子为何成这样子?

  “我和他父亲万万没想到,我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却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卢永(化名)的母亲刚一坐下,眼圈就红了。两个多小时,她时断时续地讲述了这个博士家庭的故事——

  倔强的儿子考取博士

  我们从小就在他身上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小时候他很听话,学习用功,中学毕业后考进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

  最初发现他的叛逆和倔强是在他上大二的时候,我坚决反对他交女朋友,要求他以学习为重,他却不听话。大吵一番后他居然一年多没有回就在成都的家。后来我们收到学校的一封信,说他旷课16节。那时我和他爸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不到100元,他一个人的费用就要用去一半,他居然还旷课。

  1990年他考上了西南石油学院的研究生,三年后他又回成都地质学院攻读博士。那段时间他仿佛过得很顺利,我和他爸爸满以为苦日子快到头了。

  第一次读博没能毕业

  然而,就在读博的第二年,有一天卢永突然跑回家,说想休息一段时间。读书本来就很辛苦,所以我也没有在意。结果他天天睡到下午四五点才起床,起床后就玩电脑、看电视,搞到凌晨四五点钟。这样,原本所有的考试科目他都已经过关,只要最后写好博士论文,答辩过关就可以拿到学位了,但他就是一个字不写,任凭我和他爸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没用。我们怕逼出事来,只好把气愤和伤心往肚子里咽。

  他学的是冷门专业,当时我们想,如果不让他拿个高学历,工作可能不好找。于是在我们的劝说下,他1998年又考上了西南石油学院的博士生。

  第二次读博勉强毕业

  由于他的硕士学位是在西南石油学院取得的,所以跟导师比较熟,系里承认他第一次读博时的成绩,只需要博士论文和答辩通过就可以了。

  那时候,我和他爸都已经退休,两个人的退休工资一共只有400多元,根本就养不起一个博士生。他爸爸二话没说,到一个熟人的厂里打工,弥补家用。2001年1月的一天,我发现他爸爸在尿血,赶快送他到医院里检查,结果是肾癌,肿瘤已经有一个碗那么大。后来他爸爸才告诉我,他已经尿血好几天了,但是为了支撑这个家,支撑儿子的学业,他经常忍着剧痛去上班。

  那时,卢永找同学借了8000元给父亲治病。但我们坚持不让他回家,希望他赶快把论文写完。要知道,只剩最后半年时间了,他还一个字都没写!

  2001年5月1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爸爸已经不行了。但是他爸咬着牙跟我说,5月10日是卢永交论文的最后期限,他想等到那个时候。

  他硬是撑到5月11日凌晨才咽气……真是死不瞑目啊。(卢母说到这儿,已是泣不成声。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平静下来。)

  最后,学校给卢永宽限了3个月,最后总算勉勉强强拿到了博士学位。那时候他已经32岁了。

  在博士后工作站仍然大睡

  他爸爸死后,有一次卢永对我说:“妈,爸走了,不管我到哪儿,你至少要跟我一起两年。”我感动得哭了,觉得儿子终于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谁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

  毕业后,他联系到天津大港油田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待遇优厚。那时我感觉非常孤独,毕竟我跟老伴一起生活了30多年。亲朋好友就劝卢永带我去北京、天津逛一圈散散心。哪知一路上他都非常不开心。在天津我俩发生口角,他居然说“你去嫁人吧”,我气得半死,就回了成都。为什么他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我想,可能是我用了他的钱。

  博士后工作站的条件很好: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设备齐全,一个月的工资有三四千元。我第二次去天津时在那儿住了一年,发现他大部分时间没有上班,每天睡到午后才到单位去一趟,同事往家里打电话他也不接。有两次,他的上司干脆到家里来叫他。中期鉴定时,专家给他的评语是:工作量不够。但他却依然故我。

  走出工作站就回家大睡

  今年8月,油田对他网开一面,让他顺利出站。其它博士后一出站就直奔工作岗位,他出站后却回了家,又开始睡大觉的生活。一天要抽几包烟,有时还喝酒,我稍微抱怨几句,他就大发雷霆。

  上个月的一天,我们又吵起来,我朝他吼了一句:“你都折磨死一个人了,还想怎么样?你咋个不死嘛!”他把茶杯摔在地上,挥拳朝桌子猛砸。那天晚上他就一直在客厅里把桌子椅子搞得震天响,早上五点钟才去睡觉。之后他更变本加厉。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就搬出来住到了朋友那里。

  “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我只希望他搬出去,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下半辈子。”卢母两眼无神地看着远方,无奈地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也有责任:太娇惯他、放纵他了,所以养成了他这种目空一切、极端自我中心的性格。”说到这里,卢母又开始无声地流泪。

  博士儿子针锋相对——

  问题都出在她身上

  结束了与卢母的谈话,记者心情异常沉重,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拨通了卢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卢永。听说是记者,他在电话里略带嘲讽地说:“居然找到报社去了嗦。”他仿佛并不关心母亲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发生这么多事,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呢?”记者问。“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她身上。”卢永毫不迟疑地回答。“你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有些事怪我没有把握好自己,但主要的责任在她。”“为什么?”“与她在一起生活会把人逼疯的。”“你觉得父母爱你吗?”卢永回避了这个话题。

  就其他情况,卢永不愿细谈。最后,他只冷冷地说“等我走了再让她回来吧,我没法跟她相处”。记者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走?”“我现在身体比较虚,想在家养一养。等过段时间找到工作我就走。快了。”随即,他挂断了电话。

  博士生导师无比婉惜——

  溺爱会毁了孩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卢家的邻居好友对卢永母子的关系不愿多谈,但他们都对卢永的行为表示又气愤又婉惜。一位知情人简短地说:“问题的根源出在卢永的父母太娇惯他,该管的不管,该放的不放,家庭的悲剧啊。”

  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卢永读博士时的导师———王允诚教授。虽然事隔近十年,说起卢永的名字,王教授仍立刻想了起来。

  他说,卢永两年半就修完了硕士课程,提前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王教授带他到甘肃庆阳去做研究项目,发现他在学术上表现不错,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王教授说:“虽然他是个性格较内向的人,但与导师相处还算融洽。凭他的智力和能力,完成博士论文并非不可能。读博第二年,他突然间变得非常消沉,据说是因为母亲反对他交女朋友。他抽烟非常厉害,整天胡思乱想,我不得不派了两个研究生经常盯着他,怕他出事。我们还去他家里进行过家访,希望帮助他走出情感挫折,但是没有用,他的状态根本无法继续学业,因此不得不退学。”

  就出现现在的状况,王教授遗憾地说:“我认为,问题出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父母的溺爱和过高的期望,一方面在学习上给了孩子很多压力,另一方面在情感的教育、性格的培养、品德的塑造上,父母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包办包为的做法,只会窒息孩子成长的空间,养成自我中心的性格。他们进入社会后,既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和人生,同时又变得很脆弱,一遇到挫折往往就造成精神的崩溃。”

  王教授最后希望通过本报告诫所有的父母,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他们的精神需求,没有健全的人格,成不了人才。本报机动记者胡健

  德是知识的保险栓

  关于大学生的情商教育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母题之下,有很多令人吃惊却又耳熟能详的例子。远的有清华高材生硫酸泼狗熊的闹剧;近的有“北大才子”因感情纠葛而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的事例。更有马加爵之流为了一点小小的纠纷就肆意剥夺别人生命的极端行为。而社会上流传的部分大学生与父母亲人难以相处而造成的种种悲剧更是不胜枚举。

  一个多月之前,笔者曾亲历了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深感“在北京上班太冷,到广东上班又太热,回成都上班又工资太低”的“困境”,不顾多年含辛茹苦把他视为惟一希望的老父亲,也不顾把读书机会让给他的妹妹,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令人既惋惜又恨得牙痒。

  为什么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在高智商的大学学子身上呢?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专家们称为“高智商、低情商”。而出现这一令人尴尬的场面,又不能不从我们的教育本身去找原因。(请注意,这里所指的教育,是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综合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注重“智商”和“成绩”这些一考便能决出高下的“硬件”,而忽略包括心理和情商等不考试不比拼但却能实实在在影响人的生活状态的“软件”,致使很多学子硬件是“奔四”,而软件却停留在“DOS”或更初级的阶段。于是,一运转,自然就出现问题。

  另外,流行于社会的功利主义划分知识的“潜规则”,把就业机会好、实用性强的一些学科如计算机、工程、外语、经贸等科目划为“强势知识”,而将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教人们判别是否和善恶的知识称为“弱势知识”。导致学生和家长们对强势知识趋之若鹜,对弱势知识弃如敝履。久而久之,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本应平衡的车轮变得大小不均,这样的车子要想行速平稳,谈何容易?

  近年来,很多地方已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开始对大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情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谋生求职技能的同时,也逐渐培养起敬畏和感恩之心。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给400名新生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给爸妈洗脚。这不仅仅是一种应景和形式,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

  惟有有德的知识和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就如同枪和原子弹都必需要保险一样。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