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携手发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8:48 解放日报

  放眼神州,区域发展可谓气势恢弘:珠三角在构建“泛珠三角”;环渤海湾蓄力待发;东北振兴步入务实;中部诸省正规划城市群……

  近观长三角,今年少了“一体化”的轰动效应,少了“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壮语豪言。各地的互融共进,暗合“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细,细化到部门合作。今年,苏浙沪的交通、物流、统计、质检、人事、气象、妇联、科教文等部门,纷纷签协议、发宣言、搞联动,蔚成风气。

  细,细微到相互“接轨”。各地“接轨上海”的势头依然强劲,但今年,“上海接轨苏浙”,话语新鲜,步子坚实;上海人、杭州人、南京人,人还是那些人,但如今,“长三角人”新概念渐为人识。相互接轨,才能“无缝接轨”。

  细,细语到不争论。长三角到底由多少城市组成?是“15”,还是“15+X”,一度是学者和媒体乐此不疲的谈资,但政府和企业处之泰然。国家“十一五”为长三角规划的是15个城市,前不久召开的长三角协调会也没有论及传说中的新成员,对此,有关城市“宠辱不惊”,加练“内功”。大家明白:长三角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封闭三角形,而是通江达海、广纳百川的开放板块。

  细节决定成败。而长三角的合作发展正处于细节的进行时态,这是良性的进行时。

  通:气通路通一卡通

  通畅,是长三角这一年的标识符。

  要从一张卡片说起。

  早在2002年10月,上海和无锡的交通卡正式互刷;2003年5月,上海“一卡通”在杭州700辆出租车上开刷;同年10月,苏州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也向上海“一卡通”开放。

  2004年,长三角“一卡通”行程更快。1月,技术、政策、市场三个协调小组成立;4月,技术路线拟定;12月,“长三角一卡通区域交换中心平台”项目启动。

  手持“一卡通”,走遍“长三角”,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透露,3年内就可实现。

  两个时间不能忘记。

  8月3日,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完工。全长4000余公里的输气管道横贯中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长三角占三席;10月1日,西气东输全线输气。工程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其中,一大半供应长三角的南京和上海。

  长三角85%以上能源依靠“外援”,而未来10年,这里的天然气需求将增长5倍,达到100亿立方米。缺口谁来填?按照规划,西气东输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年向长三角稳定供应的天然气就是100亿立方米。

  气通,由此成了苏浙沪协作颇具说服力的一个例证。建立《区域天然气网络》专题、加快城市管网建设、配套推进天然气电厂项目……“长三角路线”,之前人们以为会是西气东输中的“难点”,却不料竟是步调一致的“亮点”。有人感叹:不是合作,这口“气”哪能通得这么顺?

  三个工程值得一书。

  苏南至上海的沿江高速通车;连通苏浙的杭宁高速全线通车;沪宁、沪杭两条大动脉扩建。这是2004年长三角交通对接最为人称道的佳音。

  佳音仍在频传———沪苏,四条高速通道的规划振奋人心;沪浙,三条通道的建设如火如荼;苏浙,两条高速北接苏通大桥(南通至常熟),南连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蓝图清晰舒展。

  身处长三角,不论是无形“通”还是有形“畅”,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距离从未这样接近。

  流:人流物流信息流

  今年3月,长三角师资招聘之火爆,堪比春闹:苏浙沪首度联袂搭台,三地400余家中小学、职校、高校设摊招聘,3500余个教师岗位虚位以待,2万多名应聘者纷至沓来。

  这一幕,恰在细微处体现了长三角精彩纷呈的合作之流———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的物流,悄无声息的信息流……众流滚滚,尽显长三角本色。

  看人流。第一次,长三角人力资源调查报告和开发规划,新鲜出炉;第一次,长三角博士后西部服务团,整装待发;第一次,长三角网上人才交流大会,闪亮登场……“长三角人”,新称呼浮出水面,这是人流的结果,更是人流的升华。

  流动的不仅是人才。3年之内,长三角城市将各建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旅游联动体系。届时,此景只应天上有———游客在“旅游超市”里自由选择旅游产品,使用统一的旅游储值卡,坐上通达各景点的直通车,享受惬意的长三角之旅。

  看物流。中国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在年中应运而生,旗下聚集了苏浙沪13个城市的物流相关协会和企业。“希望联盟能为企业建立供需信息平台,引导三地合理对接物流资源”,长三角物流对接的迫切之心,尽在此言中。

  零距离对接,上海空港脚步紧跟。眼看着上海货运航班移至浦东、很多苏浙货物随即取道香港,上海和苏州两地的空陆联程服务紧锣密鼓展开。苏州成为代码SZV的“虚拟空港”,货物从浦东机场落地经货车中转,运至厂家,平均不到7小时,物流成本降低二到五成。类似模式,还被拷贝至长三角各地。

  看信息流。今年以来,一系列旨在促进长三角信息共享的举措目不暇接:沪宁杭三市旅游集散中心联网售票;长三角各城市农业银行签署协议,催生国内金融业第一个“区域金融共同体”;长三角工商联动执法网络体系呼之欲出,长三角企业注册信息联网、名称集中登记审核等即将实现。

  流,是一种经济表征,更是一种内在力量,长三角,就在这股洪流中集聚人气,积蓄底蕴。

  治:湖水河水长江水

  长三角环境之窘,最窘是水;长三角水之窘,最窘是太湖。过去20年间,太湖流域经济总量增长15倍,流域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以更高倍数向上翻,污水处理率却始终徘徊在30%左右。

  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防洪减灾能力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已成为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长三角正在反躬自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美是经济飙升的炫目,更是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和谐。

  和谐,需要共唱太湖美。创新水利管理体制,上海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省级水务统一管理机构,苏州也实行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加大水资源保护,苏浙沪三省市都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实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对平原地下水实施限采和禁采制度。

  和谐,需要共谱运河曲。11万艘的年航行量、1560万吨的载重,使大运河深受污水和垃圾之苦。对此,苏浙沪等省市在扬州宣言: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水泥船进入京杭运河。经济杠杆撬动运河保护,三地确实齐心协力。

  和谐,需要共颂长江歌。长江有本经济账:若公路运输成本以元计,铁路就以角计,水运则以分计。但是,对比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长江的运能严重放空。长江的生态效益,更是难以计量。地处下游的长三角在反思:黄金水道除了产“黄金”,还应该产什么?

  琴瑟和谐,乐声不断。上月底举行第四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三省市领导共同拍板,确定明年的合作专题之一就是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

  盼:区域规划终有期

  两年前,到访上海的欧盟规划理事会副主席罗宾·汤姆森说:欧洲经验表明,区域成功发展需要区域规划、区域机构,需要机构跟踪规划的执行,如果长三角还没有这些,我们的建议是———行动起来。

  苏浙沪政府官员的盼望也殷。三地部门间合作会议屡屡召开;由苏浙沪副省长和副市长出席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一年一次;长三角城市市长间的经济协调会也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

  国内专家学者的心声更切。中国科学院牛文元院士始终不信:二十多个国家尚能建立一个欧盟,一个国家的三个省市就不能形成一个区域市场?最早涉足长三角区域研究的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一直疾呼:国家应当尽早出台区域规划,解决一地政府和一方市场无法破解的难题。

  盼望终有期。今年11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上,国家发改委与会官员正式披露,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制订已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将是国内首个区域发展规划,也将为京津冀、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未来制订规划提供试验参照。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各项调研正在苏浙沪三地展开,具体编制从明年下半年开始。这份规划将明确长三角在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对区域内令人关注但又难以协调的“顽疾”对症下药。

  另外,位于上海的长三角区域常设机构,正在加紧组建,专项活动资金也在落实中。

  声音:长三角要破“三关”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院士,近日接受本报记者李文祺、张斌专访,指出:《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应解决长三角发展中的三大难题。

  完善“南北两环”

  目前,长三角对全国GDP的贡献为20%,预计2010年到25%,2020年到35%。牛文元指出,实现升级,长三角必须注重完善“南北两环”。

  牛文元说,长三角的战略目标是以现有15城市的“核心区”,带动中国1/5国土面积的“辐射区”。其间,还要建立一条由“核心区”向三面扩展的“缓冲区”:向南到宁波,经温州直达福建;向北到南通,可至连云港;向西沿长江可连武汉、重庆等。

  现在的重点是核心区,牛文元说,城市发展从点到线再到环,潜力增长之比为1∶5∶25,好处一目了然。由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组成的“南环”已经初步形成;上海、苏州、南通的“北环”还有待加强。

  建立“补偿制度”

  产业竞争一直是长三角矛盾的焦点,牛文元认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益补偿制度,是“产业之争”的破题点所在。

  补偿制度包括四条:一是产业补偿,即区域内二三产业补贴第一产业,同一产业链上中下游补贴利润较薄的上游;二是生态补偿,即生态链的破坏方补贴保护方;三是灾害补偿,长三角区域内,受自然或人为灾害严重侵扰的地区应得到其他地区补贴;四是社会补偿,主要针对区域内的不同弱势群体。此外,长三角还要建立权威仲裁机构,代替三地政府监督补偿制度的落实。

  牛文元说,保持现有投入不变,长三角的GDP还有翻一番的“红利”空间。获取“红利”,必须由补偿制度保驾。

  警惕“外资风险”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长三角部分城市合同外资和到位外资的增长率较往年都有大幅度下降。牛文元提醒,增长率下降是一个信号,当其降为零或负数时,“外资风险”的警钟就已敲响。

  牛文元说,过分依赖外资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外资撤走后留下大量失业工人,造成社会不稳定;二是遏制地方形成自主的产业主题,民间资金找不到生存空间。防范“外资风险”,牛文元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尽快制订《民间银行组织法》,集中民间资金,进入当地一切外资可以进入的行业;二是长三角企业组织起来,同样规模、有序地到境外投资。

  最后,牛文元还强调,中国已进入区域发展时代,应尽快出台《区域规划法》,为今后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制订和施行确立法律依据。

  本报记者张斌 浙江日报记者王瀛波 新华日报记者陆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