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冲击接受挑战 桂林“进编”意识淡薄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9:45 桂龙新闻网

  [核心背景]

  “进编”就是进入人事编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过来的工薪族几乎都知道,参加了工作的人,在国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其人事关系就进入编制,就意味着端了“铁饭碗”。因为有了编制的人,财政会按编制拨给人头费,月工资就会“旱涝保收”。

  于是,曾几何时,大学毕业生能分配或已工作的人能调到某单位并进了编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甚至有许多人不惜手段托熟人,找关系,走后门,“进编”似乎就成了高人一等的贵族,“进编”也就曾一度成了某些人以权谋私的砝码。

  然而近几年来,许多本来在编制内的人却不在乎“在编”问题了,接着辞职下海的有之,从“在编”的岗位辞职应聘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甚至是民营企业的也有之。

  “进编”的意识为何就淡薄了?不被看重了?记者就此问题进行采访,个中原因让人有新的感悟。

  [经济冲击]

  人们清楚地记得,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鼓舞,人们对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当时正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经济发展步子空前加快,许多在职员工或明或暗、或以“曲线”方式搞起了第二职业,千方百计想挤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队伍里,享受经济宽裕的生活,提前小康。

  如今在桂林市区已置有产业的刘胜(化名)与记者谈起当年从事第二职业仍是那样激动并庆幸自己眼光超前。1992年刘胜大学外语专业毕业后,在桂北某县当中学外语老师,在一派“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教鞭不如执牛鞭”的社会环境中,他时时感到自己月收入还不如农村里一个能干的个体户,想超前开销一些就常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即编出自己的中学外语重点教学教案,他用此法全心教学生掌握学习外语的技巧,上课实行提问教学法,这样一来,学生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学,而他自己却抽出空闲进行第二职业,周末还跑到桂林市城区处理自己的商务。由于他所带的班级学生外语成绩不落后,没出现什么问题。但因调到市区很困难,当他提出要辞掉教师职务时,有关人员惊讶地说:“你可要考虑好啊!你可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啊!”他却从容地说,有编制的又有多大意义呢?干到退休时月工资就是不吃不用总额也够不上他如今的存款多。他的话着实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像这样的经济实力,进不进编已无所谓了。

  类似刘胜这样“入编”、“在编”观念淡薄的人不少。这应该说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都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而很多人本身又在经营方面有专长,头脑灵活。或第二职业让他们积累了经营经验,于是自愿脱“编”去展示自己的才能,收获更大的成果。

  [追求效益]

  这些年来有两种现象让人们不容置疑: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尽管工资收入是“旱涝保收”,但涉及面广和口子大,经济开支却是有限的,当然进人更受限制。二是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的单位(多半是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因事业迅速发展不得不增人,只好编外进人。但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同工同酬的政策,加上经营得当,管理有方,事业兴旺发达,经济活跃。于是一个铁的客观事实明摆在人们面前,这些单位经济效益一般都比较好,由于是实行同工同酬,吸引到不少优秀人才,人才的反作用,使事业更兴旺发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她原是市外某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之所以辞职到桂林应聘于某单位,是看重该单位的经济效益。她坦率地说:“年轻人工作后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买房子,买车子,结婚生孩子……还要送他们上学成才子,这些都需要钱。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一个国家经济上不去是弱国,一个家庭经济上不去无法小康。”于是,她不在乎“在编”问题了,因为“在编”单位经济效益不高。她决心趁年轻积累财富,为晚年打下厚实的经济基础。

  像这位女士一样重效益,轻“编制”的当代知识分子不少。在今年9月某单位招聘人员的考试场上,记者看到,本来只招10人,却有应考者约200多人,不为别的,就为这单位执行政策好,经济效益好。应考者刘倩(化名)是某中学“在编”老师,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自己淡薄“编制”的原因。她说如果继续在原单位里呆下去,走的是啃教案,熬职称、找关系的路子。就算得职称,升几级工资,一年也不就多添1000多元钱。但如果到效益好的单位,一个月就可拿到了,就算累也觉得值。

  [对用人机制的挑战]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轻“编制”重效益的意识形成,实际是对旧的用人机制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以权谋私用人做法的不满。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周因为有关系,未经考试就顺利到某县司法部门工作,也顺利进了“编制”,但月收入仅600元。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要经过笔试、面试、试用期等一系列关口以后才进入阳关大道的今天,同学们对小周这种靠关系进入机关工作的事情不以为然,并讽刺说:“全靠有关系,月薪600块;买了件时装,不如打工仔!”讽刺源于两种意思:一是憎恨那些以权谋私的行为;二是感叹自己没有关系和对现在某些不公正做法的无奈。而事实上,小周的同学们能力都不差,有的在市区应聘在别的部门,有的进了民营企业,尽管不存在进不进编的问题,但月薪最低也在千元以上,3000元以下。

  轻“编制”,重效益更是对具体单位用人办法的挑战。按国家相关规定,同类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实行同酬。目前我市大部分单位对“在编”人员和招聘人员都实行同样的待遇,同工同酬,也有些少数单位至今仍实行同工不同酬。两相比较,前者人才稳定,事业发展更适合改革要求,因为不在乎“编制”的人,都是有能力不怕竞争的人才;后者,人才不稳,发展较慢,与改革相悖,落后的还是本单位。

  [发展的必然]

  如何看待人们对“进编”问题意识的淡化?记者访问了在桂林高校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他们认为,轻“编制”,重效益、重待遇的现象是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的必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实行人才聘用制,在国外从大学教授到普通工人,都是聘用制,根本不存在“编制”问题。因而他们对我国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某代课教师辛勤工作,得不到转正”的事情(指电影《凤凰琴》)感到不可理解,认为此处对你不公,可到别处应聘!而我们因为过去长期实行的所谓“在编”人事管理制度,却培育一批有依赖思想、懒惰和无危机感、无功不是过、能上不能下有浓厚的“铁饭碗”思想的人,阻碍了事业发展。

  专家们还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凡较早发展的地方,其实都是较早打破了人才“在编”制,用招聘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于是曾出现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今许多地方已试行并将全面推广的公务员末位淘汰制,正是说明依赖“在编”的思想已经是落伍的意识了。

  来源:桂林生活网

  责编:黄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