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孩子心里话 ——与三个未成年人“面对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9:48 无锡日报 | ||||||||
几个月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未成年人的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在生活、学习方面还有哪些疑惑等待解答?本报记者近日就此分别采访了三位正在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 “别占用我们的副课时间”小涛,某小学五年级男生明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小涛说现在的功课还是蛮紧张的,“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课时很多,有时候把劳技、社
老师们经常说,以后考试、升学主要是考主课,我们也慢慢习惯了。”小涛对老师的教学态度很满意:他们大多很和蔼,“不过数学老师挺凶的,经常严厉批评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小涛说自己从不去网吧,放学以后就喜欢看些漫画,特别是名侦探柯南之类的书籍,他说,“爸爸也比较支持我,他说这样的益智图书有助于活跃我的思维,比去网吧、游戏房好多了。”“不过,据我了解,还是有些同学偷偷去游戏房的。”稚气未脱的小涛最后眨着眼睛神秘地说。 点评: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应付考试以及学校提高升学率等方面的压力,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一直很少。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副课”被侵占,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像朋友一样相处多好”尤劲,某中学初三学生在尤劲家呆了40分钟,可记者和他的对话却没超过10句。尤劲的妈妈说,每天晚上回来吃完饭后,他就回房间做作业,做完作业后通常就是上网或看书,即便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也是父母问一句他答一句。“和我们话不多,可要是跟同学打起电话来那可成另外的样子了。”尤劲的妈妈刚说完,就有一个同学打电话来找尤劲,原本沉默少言的他立即变得“眉飞色舞”。 为什么尤劲在面对父母和同学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尤劲私下里对记者说: “和大人没什么话说。他们老是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我这样要做、那样不要做。有时说了一个自己的看法反而会被他们批评一番,所以干脆不跟他们说话了。”他还说,如果父母、老师都能像周围同学那样平等相处就好了。 点评: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期,举止多变、想法不一是其突出表现。而多数家长、老师以长辈、严师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感,长此以往逐渐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如果家长、老师能以朋友姿态出现,以平等的心态教育孩子,那么此时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将起到更积极的影响。 “希望父母和我们一起进步”齐震(化名),父母均为外地人,高三学生齐震平时在校寄宿,但与一般的大男孩不同,小齐和妈妈格外亲,每次回到家就粘着妈妈说话。生活上衣食无忧的齐震现在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母亲能“和自己一起进步”。 齐震的父母10多年前从苏北老家来锡打工,如今全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小齐却觉得母亲总是忙于赚钱,少了些学习的劲头。“你知道吗?我妈来无锡这么多年,普通话至今没学好。现在我尽量和妈妈多用普通话交流,就是希望她能早日学会标准的普通话。”此外,小齐对父母提出了不少要求———生活习惯要有规律、学会使用电脑、多学习……听到这些话,齐妈妈在表示赞同之余也无奈地表示,自己开出租车很忙,几乎没有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但她会努力按儿子的要求去做。 点评:流动人口在无锡扎根的不在少数,他们的下一代往往比父母更容易融入到社会中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比子女更需要加强学习,只有父母的自身素质有了提高,才能在教育子女时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