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时评:大师警言难敌现实魔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0:0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我国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受到广泛诟病。《京华时报》的报道说,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说,奥数是做题目不是做研究,它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他们对数学、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 对我国现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制度、方式进行反省,指出其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灵气
今番,大师们强调的是“兴趣”,而现实中包围中小学生的奥数却是“比赛”。兴趣同个人的特质相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可持续长久的热爱、远离世俗功利的追求,比赛则是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运转的一场社会竞争,参赛者大多属于迫不得已而为、面对优胜劣态的压力、深受机械性训练之苦。以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看,孰优孰劣,家长、教师一目了然。 从社会角度讲,事实足以证明弃兴趣而趋比赛的选择非但无功、反倒有过。作为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的将奥赛组织化、系统化的国家,我们收获的不过是在少年儿童年龄段上,从国际比赛舞台大把大把往家抱奖的成果,而到了成人阶段呢?实在汗颜得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坦言我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很远”。如此强烈的收成反差,折射出对孩子进行“掠夺式开发”的恶果,像车间流水线上流出标准化产品一样,奥数只能机械地育出千人一面的做题机器,产出不了大师。 上述道理,并不深奥,基于常识就能理解,连孩子也常以倦怠表情流露出心底苦恼,家长、老师、教育管理者们难道看不出?可问题是,不管道理多么浅显、不管警言出自多大的数学家之口,也敌不过现实魔力———只要孩子在比赛中能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好成绩,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链上,就能心想事成,读最好的学校、省下大笔的费用。换句话说,只要升学制度还在与奥赛“合谋”,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损孩子、害社会的奥赛就必然畸形风光。 所幸,像广东、北京等地方已开始对奥赛“叫停”,但弄不懂的是,为什么没有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根治,很多省市仍听任这一“产业”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