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蒋方良:他乡-故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10:55 法制早报

  2004年12月15日中午12时40分,蒋经国遗孀蒋方良女士因肺癌晚期导致心脏衰竭,在台北病逝,享年8 8岁。

  来自西伯利亚山区的孤女蒋方良,因为和留学苏联的蒋经国邂逅,从此踏上了离国背乡的不归路。这段异国婚姻的故 事,颇具传奇色彩,但由于异族的身分及蒋经国的特意限制,虽然她曾努力学习适应中国文化及生活习俗,对政治却不得闻问 ,社交圈相当狭窄。除
了伴随蒋经国治理赣南活耀一时外,特别是到台湾之后,她大半时刻守在蒋经国虽不豪华却神秘的官邸 里,看着蒋家从荣华显赫走向凋零……

  蒋方良夫人,即为蒋家长媳,又相夫教子,其忙碌可知。她勤于内务,兼顾三种角色,而样样尽心,“贤良慈孝”四 字,实当之无愧。蒋经国先生辞世后,她顿然寂寞。三位儿子相继离去,又情何以堪?世人可以想象,那暗夜的哭声,却是坚 毅的自持。——编者

  □文/小 文

  一年前,蒋经国逝世十五周年,尽管天气寒冷,有气喘病的蒋方良仍坚持到头寮。坐着轮椅,年迈的她鼻子插着氧气 管,在随扈搀扶下缓缓站起来,向蒋经国遗像行三鞠躬礼,表达深深思念之情。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

  历史的书签到退回到上世纪30年代。

  西伯利亚的寒冬特别长,似乎永远都盼不到春天的脚步。

  蒋方良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乡村里,很早就丧失了父母。作为孤儿的蒋方良基本上由比她大10多岁的姐姐安 娜带大。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姐妹两人离开家乡来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城市叶卡杰林堡定居了下来。当时姐姐安娜边上学 边工作,而蒋方良在位于叶卡杰林堡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找到了一份车工的工作。

  异国情缘

  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西伯利亚山边的乌拉尔重机械钢铁厂上班,在一个寒风凛烈的晚上,因加班到深夜,走在 回宿舍的路上,昏暗的夜风中看到一个彪形大汉挡住一位少女的去路,大汉意图要对少女不轨。

  这个中国年轻人见状,毫不犹豫,一拳就打在大汉的身上,没两下子就把大汉撂倒,年轻人成功地在寒夜中演出“英 雄救美”的故事。

  这并非电影里的情节。而是蒋经国认识蒋方良的经过。关于这段爱情故事,有很多传说,不过,总因为太过戏剧化, 听起来像是电影中常见的神话故事,让人难免怀疑其真实性。但是据蒋孝勇说,这是真实的故事,他的父亲和母亲,在他们小 的时候,经常提起当年在苏联结识以及那段艰苦的岁月。

  工人出身的蒋方良,就是在这个机缘下,认识了来自中国当时最有权势家庭的蒋经国,只不过当时的蒋经国是一个穷 困潦倒的年轻人,蒋方良也没想到在那个冬夜里,所认识的人要带她走向“凄美荣耀”的一生,让她远离苏联这个伟大的祖国 ,离开了相依为命的姐姐,一辈子都难有机会再踏上这片故土。

  1935年3月,在悠扬的“国际歌”声中,这一对异国情侣结下了白首之盟。

  蒋方良与蒋经国结婚以后,同年年底,他们生下长子,俄名爱伦,(即蒋孝文);次年再生一个女儿,俄名爱理(即 蒋孝章)。

  西安事变改变了

  蒋方良的一生

  就在他们婚后的第二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变,可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也给蒋经 国夫妇的个人生活带来戏剧性的变化。

  因为蒋经国赴苏已十余年,除开始两年还给家里写过几次信之外,自1927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同国内联系过。“ 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谈判代表,曾与蒋介石共叙黄埔军校同事之宜。闲谈间,蒋介石流露出念子之情,说“经儿 赴苏十余年,现在杳无信息,他生母日日烧香许愿,盼望儿子早日回家。”

  时隔不久,周恩来通过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把蒋介石的思子之情转达给斯大林。斯大林考虑到当时中国与苏联、共产 党与国民党的微妙关系,遂接见了蒋经国,并同意放他回国。

  1937年3月25日这一天,对蒋方良而言,是一个十分痛苦的日子,她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在苏联流浪 12年的夫婿,总算等到了归期,可以返回中国和父母团圆;忧的是她必须挥别她的姐姐和故乡,搭乘火车再转轮船,一路由 苏联来到一个她完全陌生的国度。

  在中国的日子

  对于蒋方良来说,中国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出于对丈夫至诚的爱意,她是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离乡 的旅途。

  本来快乐、无忧的少妇,摇身一变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庭的媳妇,对蒋方良而言,这是她生命中最大的挑战。

  踏上中国的土地以后,一路所见所闻,蒋方良无不感到新奇。这位俄罗斯女人初次离国,一心只憧憬一个新的天地, 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语言和习俗都有许多障碍,在宗教方面难处更多。更不习惯的是饮食,她没想到中国菜的名堂那么多 ,有时筵席一桌竟上来几十道菜。

  在奉化溪口的老家,邻人常常会看到蒋家的洋媳妇骑着自行车外出,他们都知道,蒋方良又要去买日用品了。来中国 的蒋方良,虽然对整个环境十分陌生,尤其蒋家这个“侯门深宅”对她而言,更是人生的开始,她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步伐 和生活习惯,来适应这个崭新的环境。不过,不论环境多么生疏,仍然无法改变她热情、活泼的个性。

  蒋经国生母毛太夫人对着这位红眉毛、蓝眼睛、高鼻梁的媳妇感到很奇怪。可是,那个活泼又有趣的孙儿却使她爱不 释手。

  1937年,手抱着儿子爱伦,随夫婿蒋经国由上海到杭州,蒋方良第一次见到了她的公公蒋介石。蒋介石很高兴这 个苏联来的洋儿媳已为他生了一个孙子,并为爱伦取了个中文名字“蒋孝文”。

  起先,蒋方良对中文一窍不通,需从头学起,蒋经国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她学习标准的国语,结果她在一年后 就可以很顺畅地用国语和人交谈。这位洋儿媳穿起旗袍,学着用筷子,慢慢地,也说起了宁波话。

  白发人送黑发人

  1988年,蒋经国病逝。

  蒋经国的去世,对蒋家而言,是一个权力世家的结束,对台湾民众而言,是台湾民主政治的一个分水岭。权威体制就 此结束,也有很多人说是强人政治的结束。不论社会或政坛各界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蒋经国的去世,但是对于蒋方良而言, 是一个世界的消失。她在蒋家50年,都以蒋经国为依靠,除了那一群讲宁波话的蒋家乡亲外,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只有蒋 经国陪伴在她身边,现在蒋经国走了,她依靠的世界也消失了,未来的日子只有她孤苦一人。

  蒋经国辞世后,使得蒋方良的生活圈子更加狭小,除了到桃园头寮追思之外,几乎是足不出户,让人非常担心她的健 康,不断鼓励她到外走走。因为长期隐居,对外面实在不熟悉,一方面也随着年纪的增长,老朋友老的老,死的死,朋友越来 越少,也让她提不起劲四处去走动。

  政治本来就很现实,蒋经国在世时,有多少人想尽办法进蒋家那栋代表权力的宅邸,但蒋经国去世后,权力核心转移 到重庆南路的李登辉总统官邸,所以蒋家一年不如一年,可以说是门可罗雀。还好,以前蒋家门前车水马龙的时候,都未曾影 响蒋方良的生活圈子,所以从当年繁华到后来的清寂,对她并无太大影响,她在意的,只是男主人蒋经国已经不在了。

  蒋经国去世后,蒋家兄弟中,蒋孝文卧病在床;蒋孝武在新加坡当代表;蒋孝勇移民加拿大;蒋孝章在美国定居,留 下老母亲一人在台湾。

  蒋方良的坎坷命运,从蒋经国去世后才刚刚开始。

  过去在蒋家虽然从来不过问政治,生活圈子就是丈夫和孩子,相当的平凡单调,但是人生的道路,总还有夫婿相互扶 持。蒋经国去世后,蒋方良至少还有儿女可以经常回家问候。

  但命运的坎坷,让她在痛失丈夫后,接二连三地失去所有的儿子。

  1989年4月14日,长期卧病的大儿子蒋孝文,因为鼻咽癌在荣总去世,蒋孝文是蒋方良和蒋经国在苏联时生下 的长子,在他的身上,有许多蒋方良年轻岁月的痕迹,以及她和蒋经国当年的热情、甜蜜与同甘共苦的回忆。蒋孝文的离去, 让蒋方良独自饮泣,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

  1991年,由新加坡调往日本的蒋孝武,因为想念母亲,被调回台湾担任华视董事长。可命运之神好像总是捉弄她 ,明明儿子才好端端的出现在她跟前,告诉她再也不会离开她,要对她克尽孝心,隔天清晨,她就接到荣总打来的电话,说蒋 孝武已经死在病房里。这个突出其来的噩耗,让她无法承受。她素白的脸上,布满哀伤与无助,赶到荣总时,只看见一具冰冷 的尸体,蒋方良悲从中来,抚尸痛哭,真是无语问苍天。

  现在的蒋家,丈夫、儿子一个接一个去世了,孙子孙女不是定居国外,就是在国外就读,只有蒋方良守着一栋曾经是 权力核心,曾经充满欢乐的房子。这栋房子里,有蒋经国熟悉的身影,有儿子调皮的打闹声,蒋方良对这栋已经褪色的房子寸 步不离。每天在家里读英文报纸、看看电视新闻是她固定的消遣,接着就是独坐与沉思,一天难得看她开口讲话。

  无法归乡的

  “第一夫人”

  时代的巨轮随波涛汹涌,西伯利亚的寒风依旧那么凄冷。

  1991年,苏联一夕间瓦解,在国际社会间造成极大的震撼与影响。

  苏联不见了。由独立国协助代之。台湾和苏联40年的冷冻关系,也开始解冻。就像冬天已去春天已来,并且飞来第 一只燕子一样。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当年蒋经国执政时,台湾和大陆只有一海之隔,但是两岸的人民都要饱尝人世间最悲惨的 生离死别,多少家庭被两岸的政见不同分隔拆散,终其一生都是有家归不得。蒋方良也因她的夫家所执政下的台湾和苏联的政 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使她成为一个四五十年来不能公开谈论家乡,无法归乡的受害者。

  风中残烛的晚年

  1994年10月,近80岁的蒋方良因重度中风紧急送往荣总急救,当时医生诊断她的情况十分危急,因为是脑部 位血管栓塞引发的缺血性中风。病发后有一段时间,无法说话。不过,她的意识仍然清楚,经过荣总医生的悉心照料,逐渐康 复。

  从35岁来到台湾,到1994年那场大病,蒋方良已是近八旬的老妇。人生的旅程可以说走了一大半,但是她坎坷 的命运却始终没有停止。即便是80岁,命运之神还是不放过她。1996年,她又送走了最后一个儿子蒋孝勇。

  1997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9周年,蒋方良和三位媳妇到桃园头寮谒陵,一个80多岁的老妇人带着3个年 轻的寡妇,四个女人在寒风中,相互扶持到蒋经国的灵前静思。

  歌德在巨著《浮世德》的结尾,写下这样的颂词,或许我们可以作为蒋方良一生的总结:

  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徽;

  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

  不可言喻的,在这里实现;

  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