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燕赵都市报:没文化的圣诞节与文化疲软的传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18:49 燕赵都市报

  作者:劳拉

  西风东渐,首先从经济而来的全球化也有向文化蔓延的趋势,圣诞节在中国的渐热就是一例。每年到圣诞节,都会有人忧心,说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凑热闹,根本不懂人家的宗教和文化含义,属于瞎过。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再多的批评也挡不住圣诞在中国的城市中、在年轻人和商业消费的范围中遍地开花。他们只是要一个去疯、去高兴的借口罢了,中
国式的圣诞节因为有这个心理基础,只会越来越热闹。但我们在批评圣诞的同时,其实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的传统节日何以没有这样的竞争力,以至式微,那个拯救传统节日的疾呼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

  没错,在中国,对于大部分只图热闹的过节者而言,他们的圣诞节是没有文化的圣诞节。与宗教无关,只与心情有关,而这个心情是奠定在消费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圣诞节是年轻人的狂欢节、是商家的销售热节,或者是单位或个人以此为借口的一个公关节。

  没“文化”又如何?尽管它恩泽不到广漠的乡村和城市里的贫困者,尽管它只与消费发生关系,但恰恰因为其消费性和狂欢性,它又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是我们这个社会多元文化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来说,圣诞热是一件好事。

  但构成互补和多元的前提是双方同等强盛和兴旺,而不该是一方的式微。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恰恰正在面临式微以至被拯救的问题。问一问那些热心圣诞节、情人节的年轻人,有几个不是视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为苦差,或者对重阳节、端午节、七夕节说不出所以然来的?他们宁愿去过情人节,至于重阳节,他们认为可以用父亲节或母亲节去代替。如此一代一代地下去,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是不是会在几代人之后完成换血?

  传统节日的危机,一方面有我们将节日庸俗化的因素,一方面又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两者又是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后者是前者之因,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都知道过端午吃粽子,知道因屈原而起,但几个人懂得诗人在放逐生涯中不坠的高洁和难眠的忧虑?至于重阳节,只是在小学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由来也大概早就交到古人的书卷中去了。近代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再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显得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的东西。传统文化,本来应该是一个全民性的修养,却成了少数专业人士远离现实的职业。

  只剩下形式的传统节日,在一个庸俗的社会里自然很容易被庸俗化了。一是节日成为腐败的土壤,什么代金券啊,豪华包装的月饼、什么放在烟酒里的重金之类的花哨,政府三令五申,传统节日仍然有漏网的腐败,民众对之也是侧目以对。二是对于节日内涵理解上的单面和一元。比如春节,在外的游子想着办法也要回家看看双亲,享受团圆,但传统节日果真除此解释之外没有其他的方式吗?中国这么多传统节日,这么多年形成的传统,何以到了现在万民同唱“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的地步?这种“单一”也是一种节日的庸俗。

  无论传统节日如何疲软,它都是西方节日所不可替代的。穷人再难也要过年,喜儿还要父亲买上两尺花头绳呢。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必然呈现的消费化色彩注定它少有人文的温情,不是一个全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节日,而传统节日土壤中的情感意味恰恰又可以弥补人心的疏离。

  一边是圣诞节这样的洋节火爆中国,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我们可过的节日更多了,就好像吃菜一样,品种更丰富了,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式微,很可能让我们的节日市场虽然热闹丰富,却越来越缺乏人生的温情。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