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楚天关注】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06:3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东湖社区] 用户名: 密码: [邮件] 站内检索: 智能 作者标题关键字首页楚天都市报今日要闻【楚天关注】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2004-12-27 06:31:43)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毕云)
【楚天关注】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组图)
  教室成了危房,新校舍尚在修建,学生们在用帐篷搭建的临时教室里上课。
【楚天关注】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组图)
  12月19日,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右一)前往大方县大水乡看望徐本禹(左一)和其他义务支教者
【楚天关注】徐本禹:一个感动中国的名字(组图)
  徐本禹在家访。他想在明年9月回武汉读研之前,将全校178名学生全部家访一遍。

  11月29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传来消息:徐本禹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候选人!

  一年多来,楚天都市报编辑部一直牵挂着、关注着他。12月13日,带着楚天都市报全体员工的祝福,记者前往贵州山区看望徐本禹。一路上,徐本禹到贵州义务支教前后的一幕幕,像放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他对孩子们承诺:我还会回来的!

  去年4月中旬,记者接到徐本禹的电话,他说最近很孤独,想找人谈谈心。原来,他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毕业后去贵州贫困山区,义务当两年山村小学教师。但这个想法似乎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包括自己的亲人。

  他是想寻求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让自己更有勇气将这个决定付诸行动。

  4月29日上午,阳光灿烂,记者第一次见到徐本禹。他很内向,不善言辞。

  他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农村,家庭贫困,弟弟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刚刚考取本校的公费研究生,却弃学不上,望子成龙的父母自然很失望。

  但他不能不去那里。他与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有一段不解之缘。2002年暑假,他曾经去那里支教,返校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孩子们上学确实太难了,他心头一热,对他们作出了承诺:“我还会回来的!”

  学校得知徐本禹决定去贵州支教后,破例同意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去年5月20日,楚天都市报刊登“讲述”《我对山区孩子许下承诺》,报道徐本禹的事迹。

  文章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反响,很多热心青年要求跟着徐本禹一起去当志愿者,不少读者捐款、捐物,托徐本禹转给狗吊岩的孩子们。

  7月16日,徐本禹与本校另7名暑假短期志愿者一起,踏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徐本禹的行动,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关注,他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名人”。今年2月29日,在贵州省委礼堂举行的“贵州省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上,他被请上主席台发言。

  偏僻山村,一个孤独的坚守者

  狗吊岩不通电、不通车,打个电话要走18公里山路到镇上去。他与外界联络非常困难,有时只能通过时断时续的微弱信号,发手机短信,每次发短信,他还得爬到山顶上。

  同去的7名学生因水土不服,先后病倒,纷纷打道回府,去年8月1日,最后一个学友也离开了。那晚,徐本禹给记者发来短信:“现在只剩下我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山区的生活究竟有多艰苦,我无从想像,也不忍心问。

  9月10日,教师节。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洁费尽周折,完成了与徐本禹的电话连线采访。约定采访的那天下午,徐本禹讲完最后一节课,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走上通往猫场镇那条长达18公里的泥泞山路。他说,得早点赶到镇上找个固定电话。

  晚上10点20分,记者与徐本禹的“对话”结束,这位只有50元积蓄的小伙子,举着火把又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山路……

  到狗吊岩村一个多月后,徐本禹被选为校长,主要负责教学方面的工作。这个村办学校有220人,孩子来自周围几个村,家长如没有钱,就交包谷代学费。当地人每天吃两顿饭,大多是土豆、酸菜汤和玉米面,因为生活不习惯,1.75米的徐本禹,体重降到50公斤,瘦了十几公斤!

  尽管如此,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狗吊岩的村民传递一个信息,他们没有被遗忘。”

  9月28日,中秋节。徐本禹发来短信:我病了几天了,但还是坚持吃了一碗包谷面,我要保存体力熬过去。

  望着满街五彩缤纷的霓虹,记者心中一酸,立刻给他回一条短信:“要不你现在回来吧?没有人会笑话你的!”但他回复道:“不!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去年寒假,徐本禹回到武汉。在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同事们围着他嘘寒问暖,编委会还送了两台电脑,让他带给山区的孩子们。徐本禹哽咽地说:孩子们不知电脑是何物,等通了电,我一定教他们上网看世界。

  走出报社,这个言语不多的小伙子说,寒假不回家,可以节约点路费,他打算一边打工挣生活费,一边为狗吊岩的孩子们争取募捐。

  绵绵爱心,涌向小山村

  通过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的努力和影响,一年多来,猫场镇狗吊岩村的环境大为改善,村里修了路、通了电,孩子们住进新校舍。

  这时,徐本禹萌生了一个想法:到更贫困、更需要帮助的地方去支教!经过一番考察,大方县最偏远的大水乡大石村成了他的目标,该乡党委书记沈义勇年轻有识,两人一拍即合。今年7月,徐本禹转到大石小学。

  大石小学是一栋二层木结构老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徐本禹写信向母校汇报后,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捐资8万元用于大石小学建新校舍。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得知徐本禹的事迹后,当即批示当地政府拨款29万元,投入新校舍建设。

  当徐本禹抚摸着“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奠基石时,他笑得好开心,孩子们的脸上也绽满了笑容。

  贵州之行,记者真切地体验到了徐本禹事迹的感召力。在大水乡,记者见到了一位从武汉来支教的王昌茹女士。今年54岁的王女士,毕业于华农附中。看了楚天都市报关于徐本禹的报道后,决定前往贵州支教,老伴和两个女儿都支持她。她将在这里义务支教一年。

  在大水乡招待所,记者还巧遇与贵州都市报记者一起来给学生们送冬衣的刘力女士。50岁的刘力,是贵阳的一名私营企业家,徐本禹到贵州一年多来,她的爱心一直追随着徐本禹的足迹。去年,她捐资9000元用于狗吊岩村修路、给孩子们交学费;今年,她又捐资1万元给学生们修课桌。

  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说,像王昌茹、刘力这样的热心人太多了,大方县各中小学先后来过59名志愿者,其中还有一些外国人。现在,留在大方县的仍有2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上海、深圳、哈尔滨、武汉等大城市。

  他的名字,成了一个精神符号

  狗吊岩村、大石村,这些昔日偏僻、贫困的山村,如今因为徐本禹而声名远播。每天,来自海内外的信件如雪片一样飞向这里,无数热心人士要求认捐。

  去年,徐本禹将楚天都市报热心读者的捐款设立了一个“恒爱基金”,交给母校管理;现在,在母校的支持下,设立“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专用账户由学校和媒体共同监督管理。

  如今,“徐本禹”这三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热血青年的名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众多热心读者和网民共同的名称,成了奉献与爱心的象征符号。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