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谨防变样走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09:4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为了从体制上预防“公车腐败”的滋生,近几年各地进行了不同程度公车改革,具体操作方式有别,但基本上均属于“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货币、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既有效地节省了公务消费,又照顾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切身利益。 可是,我国大大小小的官多,官车也多,并且,一些“公仆”在如何应付上级政策、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方面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创造力”,“上有政策下有对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首先,补贴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无漏洞。中央只是在一些地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出台“指导意见”,具体方案由各地制定,那么各地就有很大的自主权。如果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另外,按照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较低级别的领导并无专车待遇,有些地方却大小领导人人都有一份车贴。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况且,即使补贴标准合理,可是领取补贴的都是领导,有的还是“一把手”,这就难以杜绝“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超标现象。 其次,新的用车模式下可能出现上级坐车下级出钱的怪现象。官场有“迎来送往”的风气,领导车队常常是一长溜。现在,公车制度改革,上级领导出行用车没有那么“方便”了,可是下级不能让上级领导受委屈呀,既然领导不能浩浩荡荡地来,那么下级就开着车去接吧。至于迎领导的费用,各地自有“变通”之策。结果,过去是上级部门的公务用车费,现在只是变换了一下形式,成了下级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实质上都是老百姓掏腰包。有些领导,坐车是下级部门和单位出钱,可是他们回到自己单位,说不定补贴还照拿。 再者,公车没了,可能“助长”某些人的偷懒心理。不少地方公务员上班“一张报”,出门“一溜烟”,安逸舒适,体面风光。公车改革后,专车没有了,出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既没面子也不划算,于是该下基层的也不下了,该办的事情也不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