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文化,在交流中上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6:59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熊培云 平安夜刚过。有媒体称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期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一定会过圣诞节,而明确表示不会过的只有9.2%。有学者因此忧虑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倡议奋起保卫。在我看来,这个呼吁未免有些唐突。
首先,因为中国并没有国产的圣诞节,所以要保卫的客体几乎无从谈起。有人翻箱倒柜,找出灶王爷,拿灶台当烟囱,说灶王爷就是中国的圣诞老人。于是让灶王爷与圣诞老人在天上单挑,以此捍卫灶王爷的神权。如此势不两立,将圣诞老人的精神内涵简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贩子。这种简约主义无疑是荒唐的。圣诞老人的礼物和中国人过年压岁的文化意涵是不同的。给压岁钱是中国宗族文化里的纵向血缘关怀,而不是横向的普世关怀。圣诞老人要把礼物送给天下所有的孩子,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是什么肤色,而且从不要求他们子继父业、以图回报。所以,美国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不无感慨地说,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季节,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是否拒绝圣诞老人,还有一个“谁在过节”的问题。对于接受圣诞节的中国公民来说,过圣诞节多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圣诞热”,这是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精神领域市场化的结果。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圣诞节完全免费。只要大家觉得它可以接受,就等于送货上心了。在传说里,圣诞老人柴门立雪,不过是个给孩子们送礼物的义工。 显然,中国人不珍视本土节日,和喜欢圣诞老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者们认为圣诞节会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逻辑混乱。中西文化的融合好比一种联姻。圣诞节就像一位新娘。男人娶了新娘,忘了老娘,是男人思想出了问题,其错不在于新娘年轻貌美,也不在于老娘韶华尽逝。苛责中国人因为过圣诞节导致传统丢失,这是见到男人不孝顺老娘就找他媳妇吐痰的欺软怕硬、不辨是非。圣诞老人被贱斥,不过是中国人为自己不珍视传统民俗找替罪羊。中国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谁能说是圣诞老人派的卧底干的?到底还是中国人自己不知道珍惜。圣诞老人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应该归属于全人类,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方位。荷兰与芬兰等北欧国家在抢圣诞老人的发明权,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圣诞节文化的成长与其在世界各地的习俗养成,并记住像托马斯·纳什一样给圣诞老人一个鲜红面孔的继承者与改造者。 文化如人,总是在交流中上升。举例说李叔同的《送别》,该曲原出自于美国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1824-1880)的《梦见家和母亲》。后来,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为此填写《旅愁》发表,此时李叔同正东渡留学。有心者对读《旅愁》中“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等句,不难发现,李叔同几年后所填《送别》深受《旅愁》的影响。据传此曲在日本填词已经超过百余种,然而弘一大师一词既出,以一当百。有井水处,皆有“长亭外、古道边”。《送别》没有因为西洋音乐破坏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反,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让所有的后来者感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保卫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丢失,并不意味着要拒绝外来文化。如果我们志存高远、面向未来,就不能骄傲地论定中华文化已经定型,并且可以依靠传统文本改善一切。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永远在路上、在生长,它不是定型,不是完成,而是不断地形成。这是个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的过程。八百年前,当火药制造术传到阿拉伯并转道欧陆时,当地并没有发生精神领域上的恐慌,也没人上街打“西方主义”的义和拳,以抵制中国的“鞭炮文化”入侵。同样,作为欧洲的中心,今天的巴黎也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这里,没有人会担心中国的春节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会动摇他们的文化根基。一个伟大的城市应该能包容一切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