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土地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无锡粮食丰收后的思考(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9:05 无锡日报

  终于丰收了!全国粮食生产持续4年下滑后,今年增产250亿公斤,无锡增产0.95亿公斤。千万个农民的笑脸,汇成今秋田野上最值得留恋的风景。

  蓦然回首,当“农民增收”这个词汇首次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标题中,当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时,人类最熟悉的这种粒状物质,似乎一下变成最陌生的商品。

  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数学难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维系人类生命的粮食,堪称田野上的明珠,这看似最简单的商品,其实蕴含着最复杂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牵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成为凸现在土地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惟有农民增收,才有大地丰收无锡统计局年末统计显示:今年全市水稻单产566.6公斤,总产量68.9万吨;全市粮食总产量81.2万吨,比去年增长13.3%。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无锡的水稻面积8年来首次反弹。增收后的无锡农民,汗津津的脸上无不荡漾着喜悦与期待之情。

  “今年秋粮丰收,仅仅是多年减产后的恢复性增长。”无锡农业部门保持着高度清醒。他们拿出一幅对比图:论水稻单产,只接近9年前的水平;论粮食总产,今年居10年来的倒数第二位,只比去年略有增加。

  “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价格涨,多种因素‘碰头’,才促成今年的好局面。”市农林局一位负责人出言谨慎。他说,无锡1998年创下613公斤的水稻单产最高记录,至今尚未刷新。

  本地粮食产量还有上升空间,关键看农民种粮积极性能否稳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刷着田野。无锡水稻从1986年的240万亩,锐减至去年的112万亩。农民种粮积极性,随粮价波动而时起时落,种粮效益倒挂时,一些农民宁可在家搓搓小麻将,也不愿种粮。有资料表明,1998年至2002年,我国主动大面积调减粮田面积,粮食年总产量已降至1993年的水平,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1.13亿!去年,全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再次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变幻的田野,时而朦胧时而清晰。今年,政府第一次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无锡农民在夏种前就领到每亩20元的直补资金,部分农户还领到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过去农民必交的农业税,今年则改由镇村两级代缴。在这“三补一免”的强心针刺激下,无锡粮食生产呈现出一种久违的有力搏动。锡山区张缪舍村今年减免农业税和直补给种粮户的金额合计4万余元,有村民说:“这笔钱是在我俚饭碗上加了块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正是构筑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无形基石。

  中国经济坐标上的特殊曲线稻米,已成为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食粮。

  中国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遗址便印证了七千年前祖先种植水稻的身影。然而,从远古走来的稻粮,命运却坎坷不已。

  在中国经济坐标上,粮食生产始终起伏不定。从田野到餐桌,从市场经销者到理论研究者,围绕粮食的纷争从来就没停止过,由此产生种种认识与行为、理念与决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食价格持续低迷,而乡镇工业蓬勃兴起,抛荒土地越来越多。1989年起,锡山区羊尖村开始把一些农户不愿种的抛荒田,转给愿意种的农户耕作。村里有五六个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然而,3年合约期满后,这第一批“吃螃蟹”者就纷纷退出种粮行列。今年,种粮大户“苦尽甘来”,这又唤起了昔日抛荒的农民渴望重上田埂的热情。

  今年上半年,无锡田野屡现农民与种粮大户争地的“抢田”风波。一个种粮大户,40多亩承包田被农民一“抢”而空,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户为了要田种粮,竟然拔除专业户承包地里树苗的过激行为。从往昔抛荒,到今日抢田,一只强大的无形之手,在描绘粮食生产曲线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1992年,向世界宣布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的中国,毅然取消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粮票”。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粮价大幅上涨,仅仅过了2年,似曾相识的“粮票”又回到手中,无锡居民要持“票”到指定粮店购粮,且每人限定数量。

  在这期间,全国一批大中城市,也纷纷恢复“粮票”。直到1996年底,“凭票购粮”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但田野上的波动,并没就此划上句号。

  理论上的争论仍在继续。中国粮食生产之路怎么走?中国的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粮食?粮价是高了还是低了?对此,市农林局长周洪庚坦言:“谁也难说清。”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不能承受过低的粮价,市民不能承受过高的粮价,实际上宏观调控所能选择的价格区间十分狭窄。既要使农民多种粮,又要把价格控制起来。在一些专家眼中,这正是中国粮食问题的困境和难点所在。破解了这个难题,才能掌握粮食生产主动权。

  风雨征程,见证执政能力的提升农业是弱质产业,而农民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中,面对人多地少的资源矛盾,需求与供给的市场矛盾,收紧与放开的体制矛盾,粮食安全与调整结构的效益矛盾……一代又一代人在田野上留下了求解大地奥秘的足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无锡农民从人民公社跨进家庭联产承包时代,真正成为土地上的主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时,针对千家万户分散种田、粗放耕作的状况,无锡及时探索“统分结合”新路,构建起全国一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宜兴市官林区6乡13村建起的2600亩单季晚稻丰产方,亩产连年稳定在585.5公斤以上的全国先进水平,荣膺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在粮食生产手段上,无锡探索“以工补农”新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三大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实现了以中型拖拉机代替手扶拖拉机的跨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联合收割机大量驶进田野,实现了三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00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已达70%,跃居全国前列。

  为了粮食,无锡上演过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场景。一批批农业工作者夜以继日战天斗地,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然而,在人均耕地只有半亩的无锡,农民的钱袋子,靠种粮并没有明显鼓起来。

  在粮价低迷和洪涝灾害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农民辛辛苦苦流了一年汗,到头来等于“义务劳动”的场面。

  起起落落的粮食生产轨迹表明,计划经济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也无法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2000年,无锡市政府宣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再下达粮食生产计划。“以粮为纲”的历史,在这经济发达地区终于画上了句号。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2001年3月,无锡市农村工作会议宣布,实行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年度工作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从国家到地方对粮食生产指标的层层考核,转向对农民增收指标的严格考核;从把农民拴在土地上种粮,到扶持农民放开手脚增收。这一重大转折,见证着无锡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日趋提高。

  不考核粮食生产指标,就是给农民松绑,引导他们充分自主地寻找自己的市场方位。今年无锡农民增收,粮食丰收,正是农民选择的价值取向。

  重农则兴,损农则衰。这是大地的答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