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曾记否,鹤立鸡群“十三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00:00 温州都市报
曾记否,鹤立鸡群“十三层”(图)
当年的东瓯大厦和旁边的建筑群比起来,是这么的“鹤立鸡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轮船缓缓驶入瓯江口的时候,在远远的地方就会看到一幢高耸的大楼,大家知道温州到了。这座大楼在当时成了温州的一座“灯塔”。它有多高?有人回答,“戴着草帽站在大厦下面仰头看,把草帽都看掉了。”

  十八部门会审

  1985年1月,市区望江路安澜码头前,一座高耸的大厦前彩旗飘扬,挤满了看热闹的市民。人们一个个仰着脖子,看着与天连接的楼顶,口中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声。这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温州“十三层”———东瓯大厦。

  “虽然它只有十三层,却是当时温州的标志性建筑。”昨天,一些市民指着现在并不显眼的东瓯大厦回忆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州市区的道路十分拥挤,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原副市长、政协副主席马云博说,“当时望江路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三、四层,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七十年代末,温州市政府在国家财政投入很少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城市改建。而市商业局希望有一块商业场所,刚好望江路有这么一个空地,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经过再三勘察、研究,有关部门一致认为,如果要有足够的使用空间,这座楼的设计只能向空中发展。东瓯大厦的设计者充分利用了地基优势,这种想法在当时很有突破性。

  当时马云博系市建筑设计院院长,一直参与十三层的设计论证会审工作。

  那时市场经济没有如今这么发达,许多项目的投资主体大部分是国家。东瓯大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起来的,它的具体作用是商业用房。记者在有关资料上看到,1981年6月25日到26日,市计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参加了施工图纸会审,提出修改方案和改进意见。

  “我们也不知道这幢楼的具体作用,只知道高,很好奇,也很新鲜。”今年50多岁的市民李先生说,“还在施工时,就有很多人去看工地上的照片展览。”

  把草帽都看飞了

  住在望江路的张老伯回忆起当时的建造情景,显得十分兴奋。

  “那段时间是我们温州人自豪的日子。很早就听说这里要建高楼,我们当时都没见过高楼,也就不知道是怎么建的。我记得建的时候这里人很多。工地上还搭建了很多架子,楼建到13层的时候,看的人很多。我听人说,对面永嘉人来温州的时候,站在大厦前面仰头看,头上的草帽都掉了。”张老伯指着东瓯大厦说。“楼建好后,看的人就更多了。”

  当时大厦一楼有一个华侨商店,卖的都是些紧俏的电器,而且只能用外汇券购物。于是就有很多人拿着外汇券站在大厦门口等人拿钱来兑换。张老伯指着望江路一带说,当时这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外汇交易“黑市”。

  张老伯还说,以前家里要是来了外地的朋友,都会带他们到东瓯大厦来转转。“我要让外地的客人感受到温州的不凡,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看看温州最高、最好的一座楼。通过关系,我们还上到楼顶的‘揽胜阁’,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温州城,那种感觉真是爽。那时,到揽胜阁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呢!”张老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揽胜阁成了储藏室

  不知是时过境迁,还是人走茶凉,记者昨日来到与瓯江仅一路之隔的“十三层”前,昔日的繁华场面早已不见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对当年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见记者一副寻古的模样,他们不禁反问记者:“有像现在的国际会展中心那样热闹吗?”

  如今的“十三层”依然是宾馆,只是一楼的商店成了市海事局的一个办事处。十三层的东瓯大厦如今不再“高傲”,它淹没在一座座新建的高楼群中。当记者准备到十三楼楼顶看一看时,被一道锁着的铁拉门挡住了。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走上楼顶,东边最高的顶层就是揽胜阁了。如今,揽胜阁的匾额还在,但房子已经有些破旧了,而且还成了宾馆的储藏室。门也是被锁着的,从窗户望去,只见地上凌乱地堆放着席梦思床垫以及杂物。站在楼顶,放眼望去,可以俯视大半个温州城,难怪当年观者如潮。

  低调的设计者

  温州人都知道“十三层”,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幢楼出自谁的手笔。记者走访了几个相关部门,都没有具体资料。

  最后,记者在城建档案局的档案里找到了东瓯大厦的设计图纸,下面标注了设计者的名字———金亮。可是没人知道金亮的联系方式,只知道当时他在温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当记者找到设计院时,也没人知道金亮现在的情况。他的老同事透露,东瓯大厦的主要设计者是金亮,但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至此,线索又断了。

  这时,一位热心的老同志告诉记者,金亮的女儿在市勘察设计院工作。

  记者找到了金亮的女儿,说明了采访意图后,她却婉言谢绝了采访。不过,她还是透露了一点关于她父亲的情况。

  东瓯大厦建造的时候,金亮一家就住在望江路,全家时不时也会去工地看看。她说,父亲一直是个很低调的人,对名利并不在乎,尽管东瓯大厦的动工对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可他们家的生活并没什么改变。8年前,金亮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过着简单、平静、深居简出的生活。

  城市在增高

  不过,热心的老同志马云博还是向记者介绍了当时大厦设计施工一些幕后的事情。

  当时设计院接到这个任务时,大家都很兴奋,还为此开了很多次会,不断论证和完善设计方案。

  大厦1979年开始设计,1981年施工,1985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因为温州的地基是沿海冲积层形成的软土地基,淤泥层深的地方有80米,不打桩是不能建高楼的。建这座高楼前,设计部门勘探过好几次,地基是海坛山麓硬地基,有造高楼的基础。利用海坛山麓在凝灰基岩上做了“浮筏”基础处理。当时东瓯大厦的总造价是150多万元,建筑面积7370平方米,总高度53米。

  东瓯大厦是温州第一座有电梯的民用建筑,是当时温州,也是浙江省的第一高楼,因而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看。大厦建起来后,成了温州的一个形象窗口,市政府在接待外宾时,常常把那里作为接待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城市的高度在不断地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落成的高楼已超过200幢,还有很多高楼正在兴建之中。现在江滨路和望江路上二三十层的高楼比比皆是,已经开工的华盟广场和世贸大厦将成为温州的新高度。“十三层”的纪录早已被刷新,但“十三层”作为城市的记忆将一直被延续。本报记者王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