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执政能力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00:19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舒艾香陶维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的精神,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是一个执政了55年、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实践证明,我们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但是
,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具有现实紧迫性,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向党提出的紧迫任务。26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方面为我国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新的基点上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进一步改革、发展和保持稳定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对来自国务院各部委、重点科研院校、主要民间组织以及国外大学、驻华国际组织的98位著名专家的调查,专家们预测2010年前我国存在十大风险因素:就业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与资源问题、台湾问题、全球化问题、国内治理问题、信心和诚信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抓住新的发展良机,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都需要我们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既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使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重大考验。只有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党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才能使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答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执政规律。执政55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些成功的执政经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由此可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等破坏党群血肉联系的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从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切实解决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思想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要努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既有为群众服务的主观愿望,又有为群众服务的实际本领,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得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不正,会使党脱离群众;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党的执政能力,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和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形成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这是确保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就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那些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标准。确立科学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标准,是提高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对干部的实际工作具有导向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具体的工作实践,是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增长执政才干的基本途径。科学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既关注数量,也关注质量;既关注显绩,也关注隐绩;既关注局部,也关注全局;既关注个人努力,也关注群体贡献;既关注实绩大小,也关注客观条件和原有基础;既关注任期之内,也关注任期前后;既关注经济指标,也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既关注经济建设,也关注公平分配和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关注上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评价,更重视群众评价和群众公认。要通过科学的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引导干部队伍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体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又影响和制约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点解决好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要合理划分各级各类党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分工和程序,实现党的组织和人力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保证执政活动运行有序,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遵循现代政党治国理政的规律,实行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员是党的细胞。细胞健康,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党员的素质,影响和制约着党的执政能力。而且,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机关、街道、社区、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各种类型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首先是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次,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经济是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摒弃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大胆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是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进一步促进这两大科学的繁荣。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增加,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社团和建设社区,使社会成员有序、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利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不断提高党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外交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就能高起点、高水平地把握全局、谋划未来,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作者舒艾香系省委党校教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