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年终专稿2004动感上海·开放篇:世说申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08:56 解放日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04年,上海迎来送往忙了一整年,也乐了一整年。上海成了一个舞台,世界在这里演绎精彩;上海成了一个窗口,世界从这里感受中国。世说申城———上海2004大交响中充满动感的一个乐章。

  舞台:数字演绎精彩

  2004年,来沪访问的外国重要团组猛增并达到历史之最。至12月17日,上海仅市外办一家就接待来访外宾563批,共万余人次,其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率领的代表团40批,近3000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以上(2003年为26批)。

  2004年,在沪举办的国际会议和活动继续呈上升态势,约达70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195个,包括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第60届会议(参会人数达1000人)、全球扶贫大会(参会人数达1000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世界工程师大会(参会人数达3000人)等大型国际高端会议;F1中国赛、NBA中国赛、F1水上摩托艇赛、中法文化年……各种花样繁多的大型国际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2004年,来沪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多了。外国驻沪总领馆全年新增6家,总数达到51家(包括48家总领馆和3家名誉领事)。

  2004年,来沪采访的外国记者也多了。至11月份共有204批1700余人次,分别比上年增加了约30%和80%;外国驻沪媒体新增16家。

  2004年,上海的友城交流也是热火朝天。至12月17日,上海共接待和组织友城交流团组251批2842人次,比上年增加了20%和72%,新增友好交流关系城市2对。

  数字让人眼花缭乱,数字背后更有无数精彩故事。上海搭台,世界唱戏,唱出了新的认识、友谊和憧憬。

  窗口:吸引全球目光

  2004年,海外媒体纷纷将目光投向上海。

  9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发表了题为《上海:亚洲最酷的城市》的封面报道,用生动的笔调将上海描绘为“世界的宠儿”、东西方融合的城市、全球最有活力的城市。此后,《今日美国》报、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法新社、美联社等国际知名媒体和通讯社也都相继大篇幅、全方位报道上海的发展变化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英国《卫报》在11月初还派出了由15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沪采访。《卫报》曾多次集体赶赴世界上的“超级城市”进行采访报道,这次对上海的采访是其又一次集中报道一个国际级城市的行动。

  所有这些国际媒体的报道中,都有这样几条共识: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但也同时体现了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特色;上海的发展和建设速度是“F1速度”……当然,“说长”之余难免“道短”,世界媒体投向上海的视线中也关注到一些不足,如中心城区高层建筑过度密集、绿地缺乏、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等。

  采访中,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主任杨国强提到过这么一段插曲:2002年在北京召开电视与广播博物馆国际理事会年会期间,汇聚京城的全球媒体巨头中相当一部分访问了上海,上海的巨变引起了他们的瞩目。当时,他们即纷纷表示回去之后会催促媒体对上海加强报道和关注,多在上海建立记者站。看来,世说申城,实非一时心血来潮。

  关注:因中国而美丽

  2003年国际会议组织在韩国釜山的一次投票评选中,上海曾高票当选“今后5年至10年亚太地区最被看好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之首。不过,世界聚焦上海,并非仅仅因为这么一次票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俞新天认为,世界关注上海,因为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的发展正面临历史性的飞跃。尽管中国不在发达国家之列,但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正在对世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高速、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市场。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全面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中国热心参与国际多边经济和安全合作,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使得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力量以及和平发展合作的意愿,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日益失去市场。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和平发展等正确理念,由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世说申城”热,其实是“世说中国”热。上海经济发展的卓越成就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勃勃生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缩影,吸引着关注这片热土的世人来此探寻答案。而上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城市精神,以及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而获得的巨大机遇,更让世界经济和全球人才都难以抵挡融入其间的诱惑。

  满怀着信心,世界迅速与上海靠拢。

  对接:撞出智慧火花

  世说申城,可不止是单向评点。上海与世界的频密交往中,更加闪耀发光的,是智慧的对接,是思想的交流。

  2004年的上海,可谓“群贤毕至”。

  全球扶贫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召开的综合性扶贫会议,也是今年在上海举行的规模大、层次高、内容多、影响深远、最为重要的一次国际性会议;

  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全球首次跨学科、多领域的工程技术盛会,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工程技术界国际盛会、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首届大会;

  ……

  在沪召开的这些大型国际会议规格高、专业性强,与会人士都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界精英。他们精彩纷呈的演讲、讨论和争辩在申城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围绕人们共同关注的全球热点话题,各种深厚的知识积淀激烈碰撞,迸发出各色智慧火花,最终凝练出来的真知灼见,既留给了上海,也传向了世界。

  智慧对接,上海欲取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今年的第1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期间说,自该会初创16年以来,“各位企业家和专家奉献给上海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已凝聚在上海的发展规划中,已体现在上海的发展进程中,已融入在浦江两岸的璀璨美景中”。

  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上海—芝加哥对话”会议上,美国芝加哥市长戴利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建成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文化、运输中心,如何在200年中探索并完成了从工业型城市到金融服务型城市再到综合性世界级城市的转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芝加哥的“石头”,仿佛就是为上海的“攻玉”度身定做一般。

  智慧对接,世界亦取长。

  近年来,由于成功举办APEC会议、《财富》论坛、《福布斯》全球会议、全球扶贫大会、世界工程师大会等具有全球影响的会展活动,上海在世界范围内声名大振。今年第12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办前,智利方面风尘仆仆前来上海取经。韩国釜山也邀请承办上海APEC会议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办会经验。

  日本爱知县今年专程来沪召开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推介说明会,同时与上海世博方面签订了合作关系备忘录。备忘录明确,爱知世博会将接纳来自上海的有关人员学习考察,同时上海也将在宣传爱知世博会方面给予配合。日本共同新闻社上海分社支局长、外讯部首席记者太安淳一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在大阪召开世博会时正值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因此,那届世博会给世界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身为大阪人的他也倍感骄傲。太安说,上海筹备2010年世博会的热烈气氛,让他想起了当年大阪人心中洋溢的自豪感。太安认为,爱知世博会方面需要寻求与上海世博会的合作,以便互相借力提升各自世博会举办的水平和影响力。

  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

  客人来多了,虽然忙,虽然累,但乐在心头。在市外办主任杨国强看来,上海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实现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的目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带来的效益无可限量———

  展现。向世界充分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上海城市的综合实力,扩大上海同世界的交往,提高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使上海的地方外交为我国的总体外交服务。

  提升。提升上海的国际地位,增强世界对上海作为远东国际化大都市的认同,同时也把上海培育成为国际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合作。外宾们的造访带给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无限商机。今年访沪的外国代表团组大多携有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带有明显的招商引资或推动双方经贸互动的目的。其中,希拉克访华随团来沪的企业家近500人,意大利总统访沪随团企业家近300人,比利时首相访沪时更是多达300多家公司700多人(包括分散在上海周边江浙一带城市访问的企业家)。而仅一份希拉克访沪期间促成的上海地铁公司与阿尔斯通公司的地铁车厢合同,就价值100亿元人民币。此外,越来越多的代表团提出了“双向投资”的想法,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很多机会。

  拓展。友城带来广阔资源。为贯彻“科教兴市”、“走出去”战略,我们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需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而上海与友城的密切关系,为双方都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今年,通过友城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签订了有关先进技术转让协议,英、德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决定继续扩大在沪投资和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同时,友城间长效的经贸合作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中: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俄罗斯中国合作中心”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本市11家单位联合组成的“上海贸易中心”顺利在俄罗斯落户;荷兰鹿特丹市成立了“中荷港口技术交流中心”和“鹿特丹—中国交流中心”,全面参与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和上海城市、水利等方面的项目合作……

  推进。积极推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的旅游、宾馆、会场、餐饮、交通、娱乐、广告等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并直接产出经济效益。F1期间,上海的宾馆房间费用猛涨数倍,仍供不应求。广告效应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不可低估。上海的会展业逐步发展起来,初步树立了上海会展业的品牌,会展服务已经迈出了输出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步伐,并正在为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打下基础。

  传递。外国领事机构在上海的增加,突出了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位,使得来自这些国家的信息和签证便利直接传递到上海,双方将因此增强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

  文明。促进市民素质提高。不论是文化修养、文明程度还是能力水平,都在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不断进步。

  回顾2004,上海与世界亲密接触。

  展望2005,上海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刚刚闭幕的市委八届六次会议,已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对外交往列为明年工作重点之一。

  上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本报记者孙佳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