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印度洋地震海啸警示中国加快研究深海大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14:34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张建松)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专家指出,尽管中国的海区外围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了一道抵抗海啸的天然屏障,但要居安思危,加快对深海大洋进行研究。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灾害研究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罗祖德教授说,近年来,随着中国沿海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海洋资源开发等海洋工程越来越多,海洋地震的波动、海底断
专家指出,深海大洋不仅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还是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所系,深海石油、气体水合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探索和海底观测平台的建立,均涉及到国家高科技的利用、体现了综合国力。 据悉,为加强对深海研究,美、加两国已开始执行投资近3亿美元的“海王星”计划,在东北太平洋建设第一个区域性电缆海洋观测网,建成后将进行水层、海底和地壳的长期连续实时观测25年。规模空前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也于去年10月开始实施。 中国于1998年4月正式加入了“大洋钻探计划”,成为第一个“参与成员”,目前也正式加入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在深海科学研究领域开始进入国际前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深海大洋的研究中,中国已经得到了与之相应的国际地位,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及其国际竞争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说。他指出,目前中国深海基础研究的规模太小,范围过窄,能够在国际前沿竞争的也只有古环境一个方向,深海研究的许多方面还是空白。 汪品先认为,国际的海上竞争,不仅要看投入多少,更要看产出多少;不仅要看人多或者船多,更要看在学术前沿的贡献。他建议中国采取相应对策,以免在未来的海上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