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郑俊怀被3分钟终结的22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6:43 东北新闻网 | ||||||||||
真实的郑俊怀由于被拘捕而一夜之间面目全非 文/本刊记者 周一 2004年12月11日,坐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贵宾室里,伊利董事长郑俊怀抬头看到了正步入贵宾室的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两个人都十分意外。双方对视的一刹那,令人印象深刻。随后牛根生从门口走到郑俊怀座位旁,郑起身,在两人短暂地握手寒暄后,郑坐回原位,牛则转过身走到相反的方向坐下。《中国企业家》记者正好拍下了双方握手的瞬间。 原定参加下午活动的郑俊怀不久之后离开会场,并关闭了手机。据说郑俊怀很少关机,一般24小时开机,如果有事情手机会转到他的秘书处。或者此时郑已预感到了阴郁的空气。一向平和的郑俊怀,当天看起来心情相当低落。 6天之后,媒体传出“伊利高管集体被捕”。“在丽山湖渡假村,检察机关要求伊利包括郑俊怀在内的七位高管‘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讲明情况’”。据说将郑等人带走的过程历时仅3分钟。从伊利内部传出在被检察院带走之前,七位高管无一人发现情况有异。 随后媒体普遍认为,祸因依然围绕2004年初伊利集团的“独董风波”。 “但早在今年10月份,‘独董风波’就早有说法。”北京赞伯营销公司董事长路长全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透露,他在2004年10月份曾跟郑俊怀在北京深谈过“独董”及“MBO”事件,其时郑俊怀一身轻松,并直接表示“独董事件(有关方面)已经调查清楚了,我没有任何问题。”路长全在2000年至2001年曾担任伊利集团冷饮事业部总经理,是郑俊怀十分器重的副手之一。 据路长全的判断,“在郑俊怀看来显然10月份事情就已经了结了。” 未完 请看 ( 《中国企业家》) [编辑: 孙鹏]1 MBO另有隐情? 据新华社报道,12月22日从自治区检察机关获悉,郑俊怀等高管被刑拘,缘于挪用两笔公款。“伊利高管证实,2000年至2001年,伊利公司董事长郑俊怀等人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0万元和1400万元分别给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和启元有限责任公司。”从目前暴露出的多种信息来看,这两笔公款最终用于收购上市公司伊利股份的法人股股权。 从目前各方信息来看,伊利股份的隐性MBO一共有三条通道。 其一是华世商贸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30日,原法人代表张显著,系伊利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负责人,另一位股东李永平,系伊利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证券事务代表;2002年,华世商贸申请增资415万元,这笔资金由郑俊怀之女郑海燕、伊利副董事长杨桂琴的丈夫马庆、李永平之母李凤兰各出资230万元、175万元和10万元。 其二是呼和浩特启元公司。成立于2001年,法人代表是郑俊怀本人。据伊利方面证实2001年伊利集团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期权激励,因此注册成立启元公司。根据伊利股份公告,截止于2004年6月30日,华世商贸持有伊利境内法人股2.16%,为伊利第四大股东;而内蒙古启元持有境内法人股比例为4.38%,为伊利第二大股东。 MBO的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2003年7月,呼市财政局将手中所持14.33%的伊利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后者一跃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业内分析由于金信信托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伊利股份什么变化也没有”且大股东“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个管理层”,显然“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 如是通过这三种途径,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伊利股份20.87%的法人股股权。究竟这种狡兔三窟式的法人股收购,是郑俊怀及几位高管的个人行为,还是整个公司管理层的曲线MBO呢? 2003年7月代表政府的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以每股10元的低于市场价格,将一个最赢利企业的法人股出售于名不见经传公司。显然如果呼和浩特市政府并不是一个对此次转让毫不负责任的政府,那应该对收购一方具有较为细致地了解,换言之,这是一个双方互有默契的转让。 郑的前副手路长全亦向《中国企业家》证实,2001年在公司高管会议上,郑俊怀曾向管理层说明,“市政府为了激励大家对高管持股已做了批示,在座40位高管每人会获得相应股份。” 路长全回忆:“当时在会上我提出了‘为什么这么高价格卖给我们’,‘没有收购资金怎么办’,郑总说市政府方面会有安排。”路证实,当时所有高管都签了字,用来代表管理层收购的公司就是“金信信托”。 此外,路长全在2004年10月份曾与郑俊怀在北京就目前这些敏感信息曾经做过如下交流(根据录音整理):未完 请看(《中国企业家》)[编辑: 孙鹏] 2 路长全:独董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到底有没有问题? 郑俊怀:有些人对伊利是不负责任的,里面有一些事,现在我也不方便跟你讲。这个事情没有任何问题。第一,我一分钱没有拿回家;第二,所有事情是政府批准过的;第三,当时涉及家属,是因为政府要把股份卖给大家,我们都没有钱,怎么办呢?政府说那你就注册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借点钱,买完了(股权)就放在这个公司里。 路长全:为什么会涉及你女儿? 郑俊怀:市政府当时讲,万一出事怎么办,那你就找几个信得过的人保险些。所以才会有我女儿、杨桂琴的老公,包括其他人的家属在里面。 在采访中,路反复强调“凭我的感觉,MBO的事情肯定不是郑俊怀一人所为。一方面是在市政府推动下完成的,另一方面伊利各事业部副总以上的管理层都参与了,因为我在伊利的2年内,大家就此事的沟通、签字就有好几次。” 郑俊怀其人 接受采访时,几位原伊利员工几乎众口一词,“郑俊怀是一个稳健、谨慎的人。”据路长全推断,以郑俊怀平素行事风格来看,“MBO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没有有关方面签署的相应文件备案”。但是为什么至今市政府方面、伊利内部,都没有相应的人或者文案来佐证郑本人的清白呢?路长全称:“我感觉里面有阴谋。” 在媒体传出“伊利高管被拘”后第三天,国内另一著名企业老板专门向《中国企业家》打来电话,据他透露,2004年初独董曾经敲诈郑俊怀及其他高管,由于当时的总裁潘刚力主罢免独董,导致矛盾最终激化。在伊利副董事长杨桂琴、独董俞伯韦、总裁潘刚三人之间互有矛盾,有人利用三者的矛盾,使本来可以平缓解决的问题放大了。郑俊怀本人跟自治区政府关系并不好,目前无人施救。 《中国企业家》曾向独董之一王斌求证“独董敲诈”一事,王称“绝无此事”,对于违规事件是郑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王不置一词,随后拒绝了采访。 除了MBO操作违规之外,围绕郑俊怀最大的争论是“郑容不下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当年能力极强的副手牛根生即是一例。2000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牛根生自述因为郑俊怀受不了他在伊利内部声望日盛、疑心牛总有一天取己而代之,处处为难牛根生,牛不得已所以从伊利出来了。一位与两人相熟的内蒙企业家则直言,“牛根生有帅才,又岂是久居人下之人?这才是其独立的原因。”作为牛根生之后郑的另一副手,路长全认为郑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他可以听对方汇报工作2个小时,从不打断,然后他会列举你的想法,并征求你的意见。”“但有些人把他的宽容当成是软弱。”未完请看(《中国企业家》) [编辑: 孙鹏] 3 在路长全看来“郑俊怀是一个永远给别人留退路的人。”路以此佐证:2004年3月“蒙牛湖北事件”之后,伊利低层营销人员收集大量蒙牛负面报道准备下发时,听到消息的郑俊怀立即出面阻止了,郑解释说“这并不是一个企业本身的事情,整个行业应该重视起来。”郑俊怀常常告诫属下,“要给那些犯错误的人继续工作的机会。”一位伊利内部员工说,很多基层员工常常会直接到郑的办公室谈公司的事,郑在伊利内部威望相当高。 在很多伊利人眼中郑俊怀生活非常简朴。路长全说起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在北京出差,郑本来在西直门找了一家很便宜的酒店,因为后来要跟外商谈判,郑遂向一位住在长城饭店的友人要求,借用对方房间2个小时。 谈及郑俊怀和区政府间的个人关系,一位内蒙企业家透露,郑性格内敛,不喝酒、不抽烟,不太擅长交际作秀。 22年前郑俊怀接手当时的回民奶食品加工厂之后,将这个账上只有几千块钱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逾百亿规模,很多人不讳言“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但是在检察院历时3分钟的“抓捕”完成之后,54岁的郑俊怀和他22年的伊利董事长历史,一下子涌出了诸多版本,且差异巨大。“一夜之间这个人完全面目全非了!”这令路长全极为愤慨。 一位咨询界人士评论道,对于体制、商业环境包括个人都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来说,我们根本没办法“要求一个处女同时还能生孩子”。 一位内蒙古的企业家感慨地说:“现在气候更差了,投资环境令人担忧。”他同时告诫自己,“国企应该早些民营化,快一点脱离政府的控制。此外切记要低调做企业,千万别树敌。” (本刊记者林涛、齐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企业家》) [编辑: 孙鹏]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