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卢新华-从此为生存而劳碌奔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20:43 外滩画报

  卢新华,今年50岁。1978年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8月11日在《文汇报》发表小说《伤痕》一举成名。 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上海《文汇报》,不久下海经商,被称为“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1986年自费赴美国加州大学读书, 获文学硕士。在美期间,干过多种职业,现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往返中美两地。

  〈一〉当初。"1978年大学毕业时,卢新华可以选择多种就业去向,热爱文学的他最
后选择了去《文汇报》做记 者。"

  〈二〉后来。"他本为文学挂冠而去,却从此为生存而劳碌奔走,离热爱的文学愈行愈远。"

  【“伤痕”】

  2004年下半年,一本名为《紫禁女》的长篇小说引起大陆读书界的关注。有些特别的是,这次人们关注的焦点在 于该书的作者——卢新华——个有着文学史符号意义的名字。

  卢新华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很久。而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对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抹不去 的名字。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伤痕》,旋即引发了全国性的讨论热潮,从此拉开了新时期文 学的序幕。

  1978年大学毕业时,因为“出生在红五类家庭,又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还是上海青年联合会常委、‘文革’ 后第一批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文代会代表”,卢新华可以选择多种就业去向,热爱文学的他最后选择了去上海《文汇报 》做记者;两年后又辞职下海去了南方。从此卢新华便注定与流浪和冒险这两个词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游走四方的生涯。

  文学上的成功并未给他经商带来多少资本,至1986年卢新华踏上前往美国的飞机之前,整整六年时间内,他的生 意赚少赔多。面对不善商贾之道的尴尬现实,他并未气馁,这个天性浪漫(同学陈思和语)的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1986 年9月,32岁的卢新华通过托福考试,前往美国留学读书。这一次又一次的流浪,也许只能用他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来解释 。

  他从来不会驻守在某一个点上故步自封,累积渐进式的成功对他来说似乎永远不及尝新来得有趣和刺激。

  【异乡】

  卢新华在美国的经历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些经历包括踏三轮车、送外卖、做出版和期货等等,但最精彩的也许莫过 于赌场发牌员的经历。身为孝子的卢新华为满足母亲抱孙子的愿望,在美国又生了两个孩子。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经济压力 也在增大,1992年,卢新华决定去赌场做发牌员,因为“这份工作收入比其他工作收入要高得多”。

  作为已经固化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座里程碑、一个坐标的人物来说,去中国人传统以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赌场谋生,似 乎是个令人尴尬而又摇头的结局。然而卢新华以其倔强为成功作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别人的评价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事实上, 停留于辉煌记忆的做法从来就不是卢新华的性格,就连“伤痕文学”本身,他也在最近《紫禁女》的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 讳地宣布“必然是短命的”。

  1999年卢新华回国办了一家服装公司。生活的安顿、收入的积累使他第一次产生了回归文学的念头。

  从1978年发表《伤痕》至今,除了1998年在国内《钟山》杂志发表中篇《细节》,卢新华没有创作过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小说。20年的积累期对他来讲太长也太累,他本为文学挂冠而去,却从此为生存而劳碌奔走,离热爱的文学愈行 愈远。

  而这,并非他出走的本意。

  【回归】

  《紫禁女》讲述的是一个“石女”与三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书末附有作者同窗、现任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的《蓬门 今始为君开——关于卢新华君和他的新作》一文,表达了对老同学回归文坛的欢迎之意。

  文中陈思和以为90年代后文坛风气日衰,作家除却床第与自身琐事外别无关心,以往那种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知识分 子良知已近乎荡然无存,因此《紫禁女》的出现也许为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兴作出了尝试。

  复旦中文系严锋副教授对此也有同感。他说:“我觉得这是个平衡的问题。在现在这样一个肤浅而世俗的时代,必然 让人怀念以前的那拨人比如张承志他们。但如果回到以前只有宏大叙事的时代,我就又会想看诸如卫慧等人的作品。问题在于 现在这个时代有点失衡,启蒙本来就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

  作家陈村没有读过《紫禁女》,不过他觉得贴近生活真实的题材并未失去生命力。他表示,造成目前现实主义文学缺 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者面临的生存压力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深入生活的成本是很高的。”陈村说。他以写作体裁为 例,写一篇一万字的小说稿费才1000元,但在报纸上写1000字就有几百。“一天写1000字很轻松,但一万字的小 说哪有那么容易写啊”。

  风尘仆仆的卢新华从美国带来了他的新小说,也许不一定能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年代收获与当年《伤痕》同样的反响 ,但无论如何算得上一个文坛浪子的心路小结。这么多年过去了,曾经激荡过时代的文学人物日渐消沉,相形之下,卢的复出 和努力本身便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象征。

  鲁刚/综合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