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05:20 深圳商报 | ||||||||
在我国36.8%的家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陪读: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 【综合新华社杭州12月31日电】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的杭州大学城,是全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在这个青年人扎堆的大学城里,却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陪读父母
“妈妈,我不想你走” 他们大都年届不惑,来自偏远的内陆地区;他们在大学城里打工,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材。一个烟雨迷蒙的冬日下午,记者在杭州下沙大学城某大学宿管室里见到了周阿姨。 周阿姨是内蒙古人,今年九月送儿子来杭州读书。本想就住几天,等儿子安顿下来就走,没想到一住就是3个多月。 “住了几天,儿子说‘妈妈,我不想你走’,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周阿姨说。来之前,她刚从工作了半辈子的旅馆服务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巧的是,儿子的学校刚好在招宿管员,周阿姨就留下来了。 一个月600多元的收入,扣除房租、吃饭的费用,就所剩无几了。 周阿姨只是杭州大学城中“陪读父母”大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杭州大学城及其附近,陪读的父母多达数百人。 陪读父母用心良苦 在陪读家庭中,还有一群用心良苦的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打游戏耽误学业,也在学校附近过起了陪读生活。一些父母抱怨道,“现在大学里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管。学习成绩差了,就让留级或回家。”为了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学校或附近工厂就近找一份工作,平时照料孩子的生活,并约束他们用心于学业。 陪读之爱太沉重 在为数众多的陪读父母中,也有一些家长陪读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来自东北的郭阿姨来杭州已经三年了,由于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不得不长年呆在儿子身边照顾他。郭阿姨也在学校里找了一份工作,贴补家用。记者在走访并与一些陪读家庭深入交谈之后,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陪读父母那过于沉重的爱。对于陪读父母来说,陪读成本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为了孩子,陪读父母不仅离乡背井,也要经受很多生活的艰难。 从幼儿园陪到大学 大学生父母陪读,折射出“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教育方式的诸多弊端。 观察一下我们的周边,“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陪读”之风既已形成,其延伸到大学阶段也就势所必然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既代表所有陪读父母的心声,也培育了“陪读”这种特殊的教育形态。 专家认为,父母陪读,实际上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取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生父母陪读还反映出一些父母对子女“管”字当头的教条,从幼儿园开始管起,小学管、中学管,直到大学还要管。重“管”而不重“教”的教育方式,不仅让父母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劳动,也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