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检验的岁末心得:中国人追求理性智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15:48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1日电(记者吴晶)先给自己买上1000元左右的大衣,返800元的券可以给父母买一套按摩器;我早就看上了那件2200元的大衣,趁着最低折扣买下很值…… 岁末佳节,面对各大商场纷繁多样的返券促销活动,人们却没有以往蜂拥而至的冲动,而是更加冷静地盘算着自己的荷包。在中国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日趋平衡的市场经济时,这个国家也在反复闪现理性的智慧之光。“理性”一词的分量和它在2004年所发挥的效能,
经济学家对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概括大致如下: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见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政治学家则指出: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基础,也彰显出中国领导人见微知著、总揽全局的执政能力。 即使在这样的成绩面前,在上任之初便提出“戒骄戒躁”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仍然保持着“赶考”的心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美联社则专门载文报道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赞扬一年经济工作的同时,仍然提出不要“盲目乐观”。 这种自上任之初便被海内外舆论普遍认同的“务实”,在履新不久的中国领导人的繁忙外交中数度再现。香港《观察星报》在列举并赞扬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重要场合的表现后称:中国在外交姿态上,表现出理性、灵活、务实、细致、谦虚,富有建设性;外交风格上,表现温和坚定,既不当头,又有所作为,作一个理性的大国;外交方针上,既要咬定核心利益,又要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的理性正在潜移默化地取代单纯的增长冲动,成为21世纪初中国人自我修炼的特质,”社会评论家黎继德说。过去的一年,拥有8700万用户的中国互联网也经历了“理性”与“冲动”的跌荡起伏。从刘涌案推倒再判到中纪委介入“妞妞事件”,再到杨振宁、翁帆的忘年恋,无论是“人神共愤”还是“欢欣雀跃”,观点的“交锋”与“降温”都被宽容、接纳,最终得到矫正、回归。网民“无关风月”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利益分化而又渴望和谐的时代。只有在理性和法治的秩序中,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下的不同阶层和群体才能表达各自的诉求,共享和谐的社会。 学者吴增基则在《理性精神的呼唤》一书中阐明: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法治社会的建立,都在向全社会呼唤着理性精神。这种呼唤在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主宰当今西方世界的管理学思想中:理性思维与工作绩效相辅相成。英国《金融时报》称:2004年正式宣告,未来也许在更大程度上是关于中国如何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如何改变中国。 这对于视野日渐开阔的中国人,应该是实践检验过的岁末心得。(完)(责任编辑:罗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