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4的体验:大海啸、全球化、环境退化和地区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16:50 新华网

  一场发生在印尼的大地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印度洋大海啸,2004年岁末的惊天悲剧让我们又一次体验了什么是全球化。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大地震即刻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整个世界为之哀号、吃惊、颤抖,世界第三大洋成为世界灾难的中心。斯里兰卡的居民做梦也没有想到,顷刻间上万生灵罹难,上百万人无家可归的“天灾”竟是几千海里外的大地震所引起。远在东非的肯尼亚和索马里都成为受害者。中国和美国等地震监测先进的国家则几乎在同时发布了这一大地震灾害。从中国到欧盟,从以色列到美国,各国都纷纷伸出灾难援助之
手。南亚和东南亚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各种媒体,看着那许多惨不忍睹的灾后场面,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也许许多人都会一致地想到,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天灾,而更是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环境灾变。

  我们应该从这次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地震海啸灾祸中汲取点什么教训吧!

  海啸的死难者包括许多国际旅游者。传统上,只有基督教国家的人们才从圣诞节开始到国外度假,但今天,圣诞节外出度假则是许多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次灾祸,许多国际旅游者与灾难发生地的当地普通人,甚至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不幸穷人永久地葬身印度洋。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全球化时代的“泰坦尼克号”悲剧。他们有的来自东亚,有的则来自欧洲和北美,北方国家的寒冷(尽管暖冬)驱动着这些全球化的人士到温暖、舒适的南方国家海滨度假。

  地震、海啸,本来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人类对此从不陌生。但如此极惨烈的破坏,说明天灾与人祸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环境专家指出,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设在瑞士的世界环境保护联盟(IUCN)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这样评论这次世界性灾害。他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保护设施,是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人类不该占据我们不该占据的地方。50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多少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木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这位科学家的评论并不为过,不过是对基本事实的强调。近些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活动加剧,对东亚和北美的重创越来越强。在中国,近海环境恶化,赤潮频发,若在太平洋发生这样的大地震和海啸,中国等东亚国家恐怕在劫难逃。所以,印度洋大海啸对中国和东亚也具有多方面的警示。

  开发和消费海洋资源的人们并没有支付海洋环境成本,甚至根本不知道将来那一天他们要为海洋环境破坏而承受高昂代价。

  其实,活跃在世界各地,包括东南亚和南亚的自然保护者早就警告过不要掠夺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因为海洋植物具有保护海岸线的巨大价值。这次大海啸的威力据说抵得几千颗原子武器的合力。看来自然的威力比人类的威力要大得多。人类不能再盲目征服和开发自然了,而必须善待自然,重建天人关系。

  目前,对付跨国问题仍然主要靠各国自身的力量。这次印度洋大灾难的受害国多数缺少有关海啸等常见自然灾害的预警设施。有关国家必须痛定思痛,在灾后重建的时候注意加强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长远地看,尤其要调整社会发展战略,实现沿海和内地的平衡发展,人口不能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

  然而,地区合作对付这些挑战也非常必要和重要,亚洲地区必须建立一个集体性的灾害预防、救助合作体系。

  过去我们搞地区合作,往往只限于贸易和投资等市场领域,广泛的社会领域则受到严重忽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这些年来又加上了反恐这个安全问题,诸如跨国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环境保护、消除贫困等社会问题,则触及的比较少。东亚“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也基本上集中在贸易、金融合作领域,没有实质性的社会合作。

  这次灾难再次暴露了亚洲地区社会发展的落后,诸如大面积的贫困、人口爆炸以及过度集中聚居在沿海地区。灾难是地区性的,但却没有地区性的合作组织来采取危机管理。这是亚洲不同于欧洲的地方。人们可以设想,若此种情况发生在欧洲,欧盟将承担起在地区范围救灾的重任。

  亚洲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天灾人祸频发。亚洲多半是沿海国家或者是岛国。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加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更多、更强的海啸等跨国灾难还将产生。为了集体对付这些新型威胁和挑战,印度洋大海啸之后,亚洲各国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地区合作,建立一个泛亚洲地区的社会合作机制。各国可就此开展“灾难外交”。我们相信,只要各国重视,集体对付跨国性大灾难总比敏感的安全和战略合作要容易得多。可以充分发挥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高峰会议等多边机制的积极性,也可以吸取私人部门如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利益的跨国公司的资金,尽快建设一批国际性、地区性的海洋灾害预警体系,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其他方面的地区社会合作。(记者庞中英)

  资料: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左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罕见的强烈地震。最为严重的是,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海啸波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多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并造成极为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据专家介绍,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但海啸瞬间造成的破坏力却非常惊人。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有史以来,世界上已经发生了近5000次程度不同的破坏性海啸。

  截至北京时间12月31日中午,据路透社30日发布的消息,在这次海啸中不幸遇难的人数已达12.5万人,伤亡人群中,儿童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还有部分是全世界到该地区休闲度假的人群。

  在这次海啸中,人员伤亡最为严重的是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据印度尼西亚社会服务部31日凌晨发布的最新数据,印尼在大地震和海啸中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79940人。据斯里兰卡官方28日发布的数字,该国遇难者人数已超过1.76万人。但斯国家灾害管理中心的一位官员表示,最终的死亡人数有可能会升至2万至2.5万人。印度和泰国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另外两个国家,印度有超过8000人在海啸中死亡,泰国内政部30日晚6时的数字显示,海啸在泰国造成2394人死亡,9810多人受伤,还有6130人失踪。

  在地震及海啸发生后,受灾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立即展开了救援、善后工作。一些国际救援机构和外国政府纷纷伸出援手。(刘延棠)(责任编辑:单长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