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泉州高甲从演员到编剧都“贫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03:26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谢伟端黄祖祥实习记者黄小玲文/图

  一个戏团要存活和发展,剧本和演员是最重要的。泉州高甲戏高级导演张天鹏先生在谈到泉州高甲剧团的现状时,担忧地表示,目前,艺校毕业后的学生,能在戏团“存活”下来的不到三四成,而编剧几乎形

  成断层。泉州高甲剧团该如何传承?

  三四成新人“存活”

  记者来到张天鹏家中时,他正在教一个小女孩跳舞。小女孩将她刚刚学的表演展示给记者看,有板有眼。排练一次后,张先生提出几点“整改”要求,小女孩又伴着音乐重新演练一次。如此严格要求了三次,张先生这才让她过关。

  张先生从事编导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谈到演员传承,他突然感到一种失落。

  他说,现在从艺校毕业的那些学生不管是进入梨园还是高甲,“存活率”都很低。据他估算,只有三到四成。有三个原因造成了这种困境:一是艺校招生的标准草率,有人要读基本上就能进去,低门槛导致学员鱼龙混杂;二是艺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单薄,从事教学的老师很多是戏团里没表演机会的年轻演员,还有部分是不善于从事教学的退休演员,这些人执教临时性很强;三是艺校里的文化课太多,训练课太少了。

  据他估算,艺校里训练课和文化课最合适的比率是6∶4,但实际上艺校里的文化课太多,而且有很多跟演出基本无关的数学、英语等课程,而古文学、戏剧常识等科目却安排得很少。

  建议:以团代班培养学生

  中国的戏曲都是靠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流派。以前的戏曲演员学戏的年龄都很小,他们跟着戏团前辈,由前辈专心地教。年龄小,比较好塑造。但是现在艺校的学生只在要毕业的那年才分生、末、净、旦、丑这些行当,基本上学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没有特色。他们进入梨园、高甲等戏团后,经常要重新学起。他们年龄都那么大了,可塑性差了很多。

  张先生认为师承会好于艺校培养,他主张以团代班培养学生,学生在戏团学,艺校发给文凭。

  挽救:用文字记录剧种

  师承过许仰川、施纯送的中生代演员杨志成先生回忆说,当初各位老前辈都是手把手地教他,但教的时候只知道表演哪个动作很到位,却不能解释为什么那样的表演会到位;有的老前辈在念台词时很有感情,却不知道台词里蕴涵的历史典故。“他们的表演凭借的是一种经验,他们的传授也是经验。”这样的传承都是弟子学习师父,弟子再传下去,形成一种流派。“如果没有了传人,那么再好的绝技都将失传。”

  杨先生认为,要避免绝技失传就要用文字将这些绝技保存起来。保存得多了,也能不断丰富剧种。特别是像高甲戏等一些年轻的剧种,这种表演并不像京剧那样已经有约定俗成的招式,更加需要用文字积累起来。他现在每天都在读书,就是希望用文字将他表演的心得和经验记录下来。

  编剧面临断层

  张天鹏十几岁就开始演戏。“但是我直到50岁才懂得写剧本。”他说,现在梨园、高甲等各种戏种的编剧中有名的还是王仁杰等老一代剧创人员,编剧目前已经面临断层。虽然泉州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曾招收了19个人学习编剧。这些人目前仍留在各种戏团编剧的只剩下5个人了,其他的各自找了新工作,留下来的这5个人要编好剧本,还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体验和修炼。

  编剧一般需要具备两个功底,一是戏曲结构功底,就是对所编剧种艺术要有很深的体验;二是要有较深的文学底蕴功底,同时对闽南语言有深厚造诣。这些往往是新毕业编剧的致命伤。

  有一种说法称,《连升三级》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撑到现在。然而高甲剧团如今在一边向社会公开征集剧本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新“启蒙家”的出现,将高甲戏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链接

  《连升三级》描写明朝崇祯年间,土财主子弟贾福古冒充已故举人贾博古之名入京赴考,出现了求亲、闯道、移卷、琼林宴、逼亲、乞联等阴阳交错、啼笑皆非的情节,致使一窍不通的无赖贾福古竟然连升三级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丑恶。

  喜看“连升三级”

  老舍

  泉州高甲戏,三级喜连升。独辟新风格,时翻古乐声。状元无点墨,皇帝竟多情。入骨肆嘲讽,人民眼最明。

  “连升三级”观后感

  郭沫若

  糊涂天子糊涂臣,三级连升笑煞人。选得状元无点墨,演来高甲倍精神。轻君贵庶嘲封建,尊女卑男寓革新。寄问几时来北极,重闻金鼓响振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