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工程”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决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09:40 无锡日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现经市委、市政府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深入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强市不动摇,坚持争创全省“两
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不动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的主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质量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全面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基本思路:积极调整需求结构,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投资、出口、消费的均衡拉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的提高,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更加注重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国资(集体)、民资、外资的联动推进;积极调整“三外”结构,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外资、外贸、外经的提升转型。

  2、总体目标:经过3-6年的努力,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吨标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单位面积产出达到250万元/亩;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43吨标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单位面积产出达到300万元/亩;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3、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财力的增长,市本级财政安排科技发展资金2005年不低于6000万元,2007年不低于1亿元,2010年不低于2亿元,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换、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扶持,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7年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7%,2010年达到2%。

  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步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在企业、农村、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为载体,加强对跨国公司关键技术的跟踪引进。建立以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重点院所和上海等地的先进科技成果加快与本地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在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

  5、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数据与文献、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共用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积极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建好无锡软件园、IC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工业设计园和国际合作园等一批科技孵化器。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在集成电路、软件、生物、环境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扩建和创建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无锡“信息港”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6、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办好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载体,重点扶持从事工业设计、研发服务、技术开发、技术交易、质量鉴定、技术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大力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提高全市专利拥有量。

  (二)调整提升产业结构7、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推动现代物流、旅游、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两大平台”,不断提升现代物流的规模和层次,到2007年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2010年力争建成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并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业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围绕“旅游强市”目标,深度开发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配套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整合现有市场资源,以规模化、信息化带动市场建设,增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度和辐射力,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左右,2010年达到1200亿元左右。以建设“数字无锡”为核心,重点发展软件制作、网络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到2007年,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力争达到100亿元,2010年达到200亿元。

  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有序发展。

  8、着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层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强化特色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构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载体,以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动先进技术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和生态建设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对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的比重,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发展水平。

  9、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明显江南地域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准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辐射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0、培育发展创意产业。培育二、三产业相互支持融合的创意产业,力争将无锡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创意产业中心。以工业设计为主线,加快发展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等产业。以影视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影片发行业、影片映演业、动漫业,逐步形成和完善影视产业链。以江南文化为特色,加强地方工艺品的创新研发与制作,提高地方工艺品的知名度。以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为特征,大力发展民俗风土、休闲健身、人情体验等创意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加快发展规模经济11、做强做大规模企业。着力培养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加快规模扩张。以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发展一批在业内技术领先、成长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外向接轨型、持续成长型“小巨人”企业。至2007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或利税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的产品达到48个;至2010年,全市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或利税超10亿元的企业30家。

  12、培育壮大品牌经济。精心打造本地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引导企业加大品牌投入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优势效应,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名牌,发展品牌,为企业培育和争创品牌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到2007年,确保我市中国名牌产品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2%以上,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驰名商标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2%以上,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17%以上。

  (四)着力优化产业布局13、统筹市域产业布局。立足统筹全市资源,协调好“一体两翼”各板块的产业定位。江阴要立足于“两个率先”排头兵,做大做强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信息、高档纺织等新兴支柱产业。宜兴要立足于苏南第一集团军的定位,重点推进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环保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强化无锡市区产业分工,将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锡山区、惠山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的集聚区,崇安、南长、北塘三个中心城区培育发展成为中心商贸区,滨湖区打造成为科研、旅游、商务和创意产业的集中区。积极引导重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向沿江集中,先进制造业向沿路特色工业园区集中,科研、旅游、商务业向沿湖功能区集中,逐步形成“三沿”开发的鲜明特色。

  14、加快工业企业“退城(镇)入园”步伐。按照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无锡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改造搬迁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进一步完善土地供给、企业搬迁等各类补偿政策,充分调动搬迁企业和迁入区、迁出区的积极性,加快企业“退城(镇)入园”的进度。到2006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与城建规划冲突、污染环境、近期有新上改造建设项目“三类”企业的搬迁工作,2007年基本完成市(县)、区、镇工业“退城(镇)入园”工作。

  15、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特色开放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强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等特色产业集群。至2010年,争取形成10-15个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在市区范围内形成一批特色商贸服务街区,建立由市级、片区和社区三级商业中心构成的现代城市商贸服务体系,到2010年,形成产业高度融合、集群化发展的服务业高地。

  (五)积极推广资源集约利用16、着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优化城镇、村庄和工业集中区布局。严格执行土地投入强度标准,并根据发展需求逐步提高现有投入标准。按照“扶优限劣”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各行业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和厂房建设标准,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形成科学完善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标准体系,200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新建项目土地产出标准必须达到400万元/亩,其他园区必须达到300万元/亩。实行土地出让最低保护价,一律不得以明贴或暗贴的方式低于最低保护价出让土地,一律不得在市区和城镇组团的集中居住区以外新建零星居住点,一律不得在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以外新建工业企业。现有的零星居住点和工业企业,尽快进入集中居住区和工业集中区,力争2007年有1/6、2010年有1/3的自然村落并入集中居住区。

  17、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行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制定并严格实施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准入制度,设立综合能耗、用电效率和用水效率准入标准,加强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耗准入管理。今后除热联电厂以外,一律不再新批燃煤电厂;除沿江地区经批准的以外,一律不得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

  18、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对重点行业原材料、能源、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推动资源深加工、精加工,着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加快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企业的试点工作,按照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改造各类开发区,提高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形成产业链和资源利用链,尽快培育一批循环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严格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005年对中心城区35吨以上锅炉全面落实脱硫措施。到2007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通过质量ISO9000或环境ISO14000体系认证,到2010年,全市所有工业集中区全部通过质量ISO9000或环境ISO14000体系认证。

  19、分类建立退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率水平、能效水平,结合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退出机制。全面禁止禁采区地下水开采、裸露式开山采石及新建经营性墓地,立即关闭在基本农田、耕地内取土的砖瓦窑厂,严格限制紫砂陶土开采。到2007年,全面淘汰小化工、小印染、小电镀、小水泥和小冶金等“五小”企业。鼓励单位土地产出低、煤电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向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转变,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督促其限期整改,到2007年,对每亩土地产出仍低于30万元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到2010年,对每亩土地产出仍低于50万元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六)全面推进各项改革20、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管办分离,促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发展,2005年,现有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实现人员、机构、经费三脱钩。大力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乡镇机构改革。2005年,全市年可支配收入超200万元的村全面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21、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全局的重要位置,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产权制度,逐步把企业推向股份化、社会化、公众化。

  22、进一步推进资本经营。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整体上市,扶持一批民营中小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势企业赴香港、新加坡等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全市上市后备企业保持在100家以上。进一步鼓励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置换、股权转让等手段注入新的优质资产。大力推进企业的机制创新,鼓励引导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7年力争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0家,2010年力争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0家以上。

  (七)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23、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引进外资向数量和功能并重转变。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以引进研发机构、销售中心、龙头企业、整机产品为重点,推动制造业水平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完善。在更宽领域上扩大开放,加快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引进服务业外包项目,引导教育科技、卫生医疗、旅游开发等领域创新利用外资形式。2005-2007年,到位注册外资年均增长20%左右;2008-2010年,到位注册外资年均增长15%左右。

  24、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外贸增长向创汇和创税型转变。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努力实现进出口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降低外贸交易成本。大力推进生产企业执行国际标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软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到2007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65%和38%,到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75%和45%。

  25、提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加快资源和市场利用向国际化转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积极推动各类企业境外投资、境外生产、境外销售,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人才、法律、出入境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便利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本地企业参与国内跨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充分借助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开发、南北合作。

  2005-2007年,外经营业额年均增长25%左右,2008-2010年,外经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八)加强人力资源开发26、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和借鉴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及成功经验,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分布结构,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力求在物流、金融、商务、法律、外语、建设规划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到2010年,力争形成以100名优秀企业家、300名企业家后备人才、600名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7、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科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集聚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以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主体的多元化。设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强化引进人才的针对性。降低科技人才落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服务水平,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探索任期聘任、项目承包、人才租赁等形式,加快实施人才智力的国际交流,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推进智力资本市场化运作。对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重奖。至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37万人;至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8万人。

  28、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养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高级技能人才。加强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职业学校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技能教育。鼓励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到2007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人数比2004年翻一番,达到30万人次,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达到15%;到2010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人数比2007年翻一番,达到60万人次,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达到20%,全市高级技能人才达到6万人左右。

  三、保障体系和政策措施29、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统筹市与市(县)的共同发展,实现各类规划区域间的有机协调。加强中长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统一性。顺应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统筹规划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交通布局。做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确保与总体规划的统一。加快制定资源、能源、科技发展、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专项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发挥规划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作用。加强规划对年度计划的指导性,提高规划的落实水平。严格加强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30、建立协调的政策体系。以机制创新为目标,加快制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配套的各项政策。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工作,加快制定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贴息、土地置换、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政策,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改革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促进消费的具体政策,形成协调完整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加快制定与政策相配套的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1、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调控和统筹能力,形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合力。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减少多头管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措施。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将制定行业标准、咨询评估等职能交给行业协会承担。

  32、建立科学的监管考核体系。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强化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监督和管理,分解落实各项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及时跟踪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并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考核内容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依据条块结合、各有侧重的原则,实施分类指导。完善考核内容,科学合理制定资源、能源、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调控指标,对各地区,将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水平纳入考核范围;对各部门,根据职责要求,把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管理,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划目标、年度计划,分解到各市(县)、区和各部门,建立严格的绩效挂钩机制和奖惩制度,引导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