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笔记·振兴老区看西延(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10:3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2004年的第一场雪静静洒落,整个陕北大地一片洁白。 一向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敞开宽广的胸襟拥抱着半空中飘舞着的每一片雪花,把下一个年头丰收的希望深深地埋藏起来,等待着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滋润万物生长。 然而,对于陕北众多的煤炭企业来说,瑞雪还有着丰年之外的烦恼。
和那些煤炭企业老总预想的一样,陕北通往西安的惟一一条高速公路又一次封闭了。冰雪覆盖了整个路面,不得不用“封路”的办法来保障公路运输的基本安全。 拉煤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队,漫长的等待似乎无休无止。 货车司机们裹紧厚厚的棉衣,充满羡慕地倾听着隐隐传来的火车汽笛声———远方,从延安开出的火车,正在全速冲向关中腹地。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陕北老区的致富路,当属那条贯穿陕北的西延铁路。 为了落实党和政府全力西部大开发的国策,为了加速陕北老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延铁路的职工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深情地倾注到这条钢铁动脉上。 周总理说,一定要让火车开到宝塔山下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陕北大地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封闭的地理环境又处处限制着陕北老区的经济发展。尽管陕北拥有极其丰富的煤炭地质储量,并且大多是低灰高热的优质煤,却由于进出延安只有一条公路的运力限制,煤炭产量一度只能达到生产能力的30%,大批煤炭堆积自燃。 绵绵陕北,铁路建设始终是一个空白。憨厚的老区人民望眼欲穿———火车什么时候才能开进来呀? 1972年,周恩来再回延安。看到老区人民依然生活艰苦,这位国务院总理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得知老区人民的心愿是“这一辈子能够见到火车”,周总理当即表示,一定要让火车开到宝塔山下。 1973年1月,西(安)延(安)铁路正式开工,沉闷的黄土地铲起了第一锹土。 这几乎是一条非常坎坷的铁路建设工程。由于包括资金在内的种种原因,西延铁路几上几下,直到1991年12月才正式通车。本着“固本简末,先通后备”原则,整条线路修建得比较简陋,甚至很多枕木和钢轨都是干线铁路退下来的旧料。 不管怎样,火车毕竟开到宝塔山下。通车那天,来自枣园的一位农民伸开双臂扑向列车,轻轻地抚摩着绿色的车体,脸上淌下两行晶莹的泪水:“来了,我们总算把你盼来了!” 1994年,陕西省西延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铁道部和陕西省共同投资组建的这家合资铁路公司,经营着沟通三秦大地南北动脉的近700公里铁路,直接促动了陕北老区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 2001年,作为西延铁路的北上延续,延安通往榆林直达神木衔接包头的火车正式通车。一样的庆典,一样的彩旗飘扬,一样的老区人民久盼始得的激动与喜悦。 由此开始,人们更把期盼的目光投向西延铁路公司。在陕北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它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期盼30年的铁路成为陕北老区的致富路 从西安至延安,从延安至神木……铁路动脉从关中直抵陕西最北端,蜿蜒669多公里,宛若横亘陕西南北的一条脊梁。 从成立之日起,西延铁路公司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西延线先天条件不足,病害严重,加上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困难的尴尬境地。 延安至神木的铁路开通后,西延公司新增了一条可运营线路,固定资产也从10亿元猛增至74亿元。 然而,困难同样接踵而至。新线修建时的32亿贷款需要还贷,刚开始运营的线路不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经济收益。货运配套设施的缺乏,更导致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货运一直无法启动。 “那时候,甚至一天没有一趟货车。沿线的群众以为铁路废弃了,有人开始把路料石碴往家里拉。”公司总经理白发祥回忆说。 眼看着陕北煤、气、油开采量逐年大增,铁路就是迟迟派不上大用场。怎样让一条陕北人民期盼30年的铁路尽快变成致富路,这是摆在西延公司面前的最大难题。 2001年,白发祥出任西延公司总经理。 10月8日,白发祥召开上任后的第一次公司大会,发表了一篇“充满悲壮的就职演说”。 “那是令我们所有职工备受鼓舞的一次大会。”西延公司的职工这样评价白发祥当时的演说。 当时的西延公司面临内忧外患,人心涣散、资金不足、传统管理等企业弊端不一而足。由于石油管道已经铺通,占公司收入三分之一的长庆油田原油运输没有了。神延铁路修通后,修路所用路料的运输也随即停止。两项合计,相当于每年减少将近1亿元的收入。 对于一家当时年收入只有将近2亿元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相当致命的打击。 白发祥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压力。“说句实话,我甚至已经做好了资不抵债破产的思想准备。但是,我不相信西延公司会破产,因为我相信铁路决不会白白晒太阳。” 恰恰是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这个喜欢看古书并将许多名篇背诵如流的“老陕”看到了希望。 “陕北老区正在发展之中,陕北的能源不仅是整个陕西急需开发的资源,也是整个国家急需开发的资源。煤也好,油也好,气也好,矿也好,只有实现位移,运出陕北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变成金子一般的财富。要实现这一切,不可能离开铁路。” 白发祥这样为职工打气:“只要我们把手中这条铁路变成陕北老区的致富路,西延公司一定能够跟着陕北经济一道发展起来。” 让陕北老区期盼30年的铁路发展成为致富路,西延公司开始了企业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 让越来越多的陕北老乡脱贫致富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西延公司首次将进入铁路运输的大盘子,一举解决了货运计划、空车皮、运输去向等货物运输的关健问题,激活了整个陕北铁路经济吸引区的铁路运输潜能,为陕北沿线的厂矿企业、乡镇农村带来了极大的运输方便。 外患解除了,内忧怎么办?白发祥拍板做主———招商引资建煤台。沿着铁路线建煤台,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当时,西延公司平均每位职工身上背着150万元的债务,哪里还有钱建煤台?“几经考虑,公司决定面向客户招商引资。这样,我们不花分文有了煤台运煤,还同时带来了货运客户,一举两得。”回想起当时的这一幕,西延公司的干部职工颇为自豪:“别人高高兴兴地拿出两个亿,为铁路配齐了设备,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双赢’嘛!” 走出困境的希望出现了,西延公司开始滚雪球式的发展。低廉的铁路运输成本,不仅惠泽众多煤炭企业,更让当地的土豆、大枣、苹果等农副产品不再白白烂掉。 从政治路到致富路的转变,让陕北老区的企业和人民切实地感受到了铁路的巨大经济价值。 曾经经营非常困难的陕北铁路竟能迅速被挖掘出这样大的经济价值,让更多的人们开始对这个合资铁路公司刮目相看。 2001年,西延公司拥有职工3000人左右,管辖线路284公里,年收入2亿多元。 2004年,西延公司职工人数依旧保持在3000人左右,管辖线路669公里,年收入预计9.5亿元。 3年时间里,凭借正确的企业发展决策和富有改革气息的经营管理,西延公司的经济效益翻了两番,实现了三年迈上三大步的骄人成绩。 对于未来的发展,每一位职工都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陕北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西延公司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