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天的中国》专题 > 正文

节目实录:中国的人居环境与城镇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20:15 《今天的中国》

  主持人:全景观察,高瞻远瞩,欢迎来到CHINA TODAY,今天的中国,我是朱敏怡。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生活在城市外的人们往往对城市充满着向往,而且城市越大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至于这个城市是不是合适自己来居住,往往考虑得并不多,但是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却感觉到有诸多的不便,反而向往田园风光式的生活。那么造成这种围城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如何建设最佳人居环境。

  主持人:开始我们话题之前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来到现场的三位嘉宾。首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罗哲文先生,罗教授也是国家文物级古建筑专家组的组长,长期从事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第二位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于博士是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设计学的博士,长期从事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著有《理想景观》《探园》等多本学术著作。第三位,江苏乌江市同里镇党委书记严品华先生。欢迎三位的到来。

  主持人:欢迎三位的到来,有些人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因为城市里头聚了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且来到这个城市的目的也不同。也可以这样讲,自从有了城市以后,社会就显示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讨论。

  短片1:

  【解说】

  镜头前的这个女孩叫李洋,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今年5月为了考研来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了半年之后,李洋对这个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

  【同期】

  我没来北京之前,对北京印象特别好,觉得它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首都吗,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尤其是文化氛围特别好,有很多知名的高校在这里,所以我就想如果选择念书的话一定到北京。

  【解说】

  正像李洋所说,北京这座拥有历史传统风貌的文化古都,近年来,正在迅猛地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像所有高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新的瓶颈,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百姓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李洋觉得困惑。

  【同期】

  空气不好,脸上老起这种疙瘩、青春痘,住的地方人多,然后 比如说去什么银行取个款之类的排队排得老长,然后坐车也不方便,要去超市买点东西,或者上商场买点衣服什么的,就是老远老远挤公交车 ,那么挤。

  【解说】

  像李洋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被北京的文化氛围以及工作机会吸引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发现,与中国很多中小城市相比较,北京在适宜人居等方面,还有许多亟需改善的地方。拿李洋来说,她租住的地下室常年见不到阳光,居住的小区又缺乏绿地以及休闲设施,购物、交通、娱乐乃至安全都是她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和人居环境有关的因素正是李洋不打算毕业后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原因。

  【同期】

  这个城市我挺喜欢,但是我不会打算长期住在这儿,我就想趁着年轻先在这打拼一下,然后,以后还是找一个比较适合居住的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去(居住)。

  主持人:那我想可能大多数的人来到这个城市里头,我觉得他们可能考虑的目的也是,我寻找一些机会,我多挣一些钱,回到家乡。但我想可很多人很难去想像我到这个城市里来,这个城市是不是适合我来居住,包括我自己恐怕也不会去很深刻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我知道国际上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联合国好像也是举办了这样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的评选工作,包括中国现在也有很多的城市在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那我很想了解的是,什么叫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也就是说什么叫人居环境、人居城市的概念?

  俞孔坚:什么样的城市是最适合人居住的?我认为应该回到人的本性,人需要什么东西?第一,人是一个社会人,所以他需要人与人之间一个和谐的环境,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第二个人又是一个自然人,也就是他需要新鲜的空气,需要有充足的食物,需要干净的社会,需要有满足人作为一个动物、作为一个生物的本能的需要。所以说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或者一个好的人居环境,至少要满足人类的这两大需求,一个是社会的需求,作为社会人的需要,第二个是作为自然人的需要,第三个还有一个文化的环境,他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三个构成一个良好的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

  主持人:罗老师。

  罗哲文:我们应该打造一个非常非常合乎人的文化的这么一个环境,你比如说我们这个环境可能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不同的概念,我们作为中国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人互相之间要和睦共处,大家平平安安的,安安静静的过这种生活。这是我的看法,而不是很嘈嘈杂杂、危机四伏的这个环境那就对人类来说我觉得是不好,我觉得应该很安静,互相邻里和睦这样一个环境。

  主持人:那我们如果从一个比较的系统来看,到底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这个城市,我这个城市是不是我们最适合居住的,严书记讲一讲?

  严品华: 我感觉这个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我认为首先要满足不同层面的人的居住的要求,同时也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个需求,那么另外一个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同的需求要求开始,我感觉就是越接近原始越接近自然的,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文化水平素养的提高,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我想越来越有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要求,应该是说根据现实的需求,根据自然的一种状况,如何把它有机地融合起来。

  主持人:我想我们再细化,从哪几个,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头,我们再细化,我们从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比如说住宅率能不能从这方面再更具体一些也来探讨一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于教授。

  俞孔坚:具体地讲,因为具体的问题,比如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这个城市首先它有一个荫凉,这就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因为太晒了这个动物他没法生存下去,没法待下去,太冷了也不行,整天呼吸脏空气也不行,所以说这个城市要好,这是第一标准,就是满足人的自然人的需要,这是生理的标准。

  俞孔坚:第二个作为社会人刚才讲了,很具体的也是,如果这个城市很大,人跟人之间没法交流,比如我今天想起我看看罗老,结果非得坐很长的,打出租车,这个车可能要两个小时才到家门口。

  主持人:交通便利。

  俞孔坚:交通也不便利,所以社会交流也不行,我想跟朋友聚在一块,连聚在一块良好的安静的环境都没有,这不满足社会需求。还有这个城市应该刚才讲了,社会需求还有提供一个不同群体的人一个交流的场所,比老人他需要一起交流的广场也好,交流的一个居所也好,年轻人酒吧也好,文化人聚在一块讨论问题也好,这是满足社会需求。

  俞孔坚:第三个是文化问题,一个城市要它要是适合人居,或者良好的环境的话,它必须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文化的归属。我住在这个城市里头,我认同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认同这样文化的一个环境,我知道这个城市属于我的,我的祖宗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历史,然后我感到我归属于它,我认同于它,变成我的身份,变成我居住的城市,我这个人好像住在这,我是融在这个文化氛围里头。

  主持人:我们不能是千变一城,每个城市要有每个城市的特点。

  俞孔坚:要有它的身份,有文化的身份。

  主持人:这样,有些话题我们放到后面探讨,我们先来看,因为刚刚您讲到一个历史,因为接下来的短片也是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它来展现一下人类在城市规划到底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今天的中国》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