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实录:中国的人居环境与城镇建设(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3日20:15 《今天的中国》 | ||||||||
短片4: 【解说】
20世纪中叶之后,汽车在西方国家普及,并成为道路的主宰,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饱受尾气、噪声和安全的威胁,21世纪的中国城市居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必然是缺乏人性、不适合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经成为很多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同期】 吴晨:城市不能被汽车,应该不能被汽车所占领,在伦敦你不感觉到你需要开车,你(到)任何地方,乘地铁都非常方,在五分钟十分钟步行范围之内,你到城市任何一个点,去做任何事情,然后在香港也是一样,大量的人口他是通过公共交通来进行疏散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除了在交通 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需要大力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生活便利住区和谐乃至社会秩序是人居环境建设更为重要的内容。 严品华:首先,我感觉要去满足人的需求,然后(在)满足人的需求的状况下,如何把人 刚才你也想到的,如何把人所需求的 没想到的,但平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都想到,就是使用起来很方便,就像一个家庭里面一个厨房,你想要什么哪个东西都放在哪里都井井有条,作为一个城市也是这样,你假如为了城市的漂亮,或者是为了厨房的漂亮,把东西都藏起来或者是放得很规范,但是使用起来不方便,那么这个我感觉,就缺少一份人性化的需求,我总感觉就是城市的建设城镇的建设发展,要满足符合人的需求去规划去建设。 主持人:你看我也去过美国,而且我记得在1997的时候,我那时候小孩才几个月大嘛,我当时去一个博物馆,然后那孩子当时应急了,要去洗手间,他要换尿布。跑过去,其实我想这孩子换尿布怎么办,我一个人又托不起来,那我想可能放在桌子上,可能洗手那桌子上。当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结果一个老外跑过来,就跟我讲她说你看那,我一看那个墙壁上就挂着一个板,这个板一翻下来就是小孩可以换尿布的。当时我就觉得,后来我家人就跟我讲,在美国这个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就是你想到的,他们都给你想到了。 俞孔坚:美国在追求生活型的城市,比如说你必须在步行距离内,能够见到你想见的人,步行的方式能够去购物,骑自行车代替汽车,过街的时候,尽量考虑人的需要,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学,也不能盲目地学,要系统地学这个东西,所以要建设一个规范的、科学的适合人类合理居住的城市,是要不断地去改善的,往往去学它的表面,比如到巴黎,巴黎香榭里舍大道很漂亮,到纽约,纽约时代广场很热闹,就把这些学回来了,他忘掉了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生活的人,是个城市居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等于经济,城市不发展,也要发展,这里边就是保护和发展如何处理好。 短片5: 【解说】 2004年10月,“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签署的“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议定书”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人居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大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小城镇在向城市发展中更要超前规划以避免弯路。我们发展快 人口发展增长快 刘晓钟:城市化进程快 经济发展快,好多农村经济在向城镇呀,集体呀在发展 民营经济在发展,这样的话,小城镇最后的结果就变成城市,变成城市后 它原来规划的结构,还有规模和要求,好多都不符合城市的要求,包括基础设施,那就带来很多弊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小城镇发展规划中,如何突出生态、绿色、健康和安全;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利用科技创新来促进住房建设的进步;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打造既有传统人文思想,又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要;如何通过旧城改造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完善城市基础配套,就成了小城镇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主持人: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追求要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这一个城市,那这个结果是一个人类文明进展的进程当中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我能不能这样去理解? 俞孔坚:同里本身,我如果接着严书记讲的这个,它是个遗产,遗产反映我们农业时代的一种需求,农业时代一个镇的需求,它的交通需求,它是靠舟、靠船,然后因为有船它需要有码头,需要有石埠头,人因为要用水,所以人有石埠头下水,那么这都是反映人的需求,然后夏天很热他需要有遮荫,所以种上大樟树,种上大柳树,然后这个,这实际上都是很平常的。一个城市只要按照平常人去设计,平常人的尺度,平常人大的需求,日常人的需要,我把它叫做白话的城市,它不是异常的城市,不是异常的景观,它不是为神造的,也不是为君主造的,是为人,这个人是普通的,老百姓,在国外叫livable(适合居住的),它就是你可以生活的,而不是参观的,我们现在造城市,我刚才有时候 ,刚才严书记向国外学习这有一种危险,向国外学习学习可以学,但是我们往往到国外,他去参观,盲目。 严品华:有一些确实是盲目的。 俞孔坚:往往去学它的表面,比如到巴黎,巴黎香榭里舍大道很漂亮。到纽约,纽约时代广场很热闹,就把这些学回来了,他忘记了自己是实际上一个生活的人,是个城市居民。所以要学习,好,我们欧洲有很好的案例,美国也有很好的案例,美国已经吃了亏了,美国是在二战以后,七十年代之前二战之后,美国发展非常快,他都是郊区化,整个郊区化,都是靠汽车,成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所以整个郊区化,这个房子搞得很大,然后高速干道修得很宽,整个全国都是高速干道连在一起了。但是他还是忘了,人是需要步行交流的,所以说现在又回过来,我们应该设计一个邻里的空间,可以步行的空间,可以骑自行车的空间, 俞孔坚:所以我们去看的时候,欧洲所有的像德国的小镇、芬兰的小镇,你都可以看它都是真正适合人居住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这种尺度感,这种为人服务的这种意识,而不是学它的形式,这是很重要的。 严品华:其实现在你像我们学习的,有很多我感觉你像建筑,我们有很多的地方,城市建设当中搞一些罗马式的建筑,我认为建筑应该体现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文化,现在的建筑你看,这个城市,南方的城市跟北方的城市没什么差别,建筑都相同。所以我们同里在这方面,我们也比较注重,因为要保存、继承我们原来江南水乡固有的粉墙戴瓦的一种建筑风格,另外一个就是合理地利用好水的资源,所以我感觉现在整个向国外学习,确实有很多可以学,但是不能盲目地学,像于教授刚才讲的,把一些不适合中国的,不是中国的文化搬到中国来,还有一些建一些什么叫欧洲街、荷兰镇,我认为这种搞景点建设可以,但搞城市建设这个是不行。 罗哲文:现在提出来两个口号,一个就是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这个我觉得那是,这个环境特别好。真的,如果一个城市有山有水,它既有大环境,又有小环境;园林城市,一个城市就是园林化的,如果能够达到山水、园林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就是了不起了。 严品华:其实还是更多的,还是如何利用自身原有的一些资源和自然环境,你假如有的地方没山,那也不行,你不可能去造一个山。所以这方面我感觉还是要如何根据实际状况,现有条件打造一个、营造一个适合人居住这种环境。 主持人:您刚刚谈到贝以宁先生,正好有贝聿宁先生的故事,我们一起看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