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上演吴越争水:太湖多的是污水缺好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0:2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立彬)“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忧心忡忡地说。 按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测算,太湖流域是全球第十九大经济区域。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太湖流域人均近5000美元,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然而这里的水资源人均、亩均仅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同时,这个流域污水排放量每年达53亿吨,流域每个人可
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同京津冀一起成为中国即将编制的“十一五”规划的两大区域性规划目标,而日益严峻的“缺水、争水”前景,考验着这一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上演“吴越争水” 长江三角洲水脉所系的太湖流域,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而闻名于世。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各自以苏州和绍兴为中心,先后开凿拓浚邗沟、晋溪、蠡溪、江南运河等,使太湖流域成为富甲天下的江南米仓。 他们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会出现“吴越缺水”困局。苏锡常、杭嘉湖以及上海,都处于对水资源的渴求状态。 “未来上海的人口规模将由目前的1700多万增加到2000万甚至更多,发展重心将向郊区转移,这将使全市用水需求有较大增长,供水布局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同时,2010年世博会的筹办,也对提高供水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说。 上海已经提出在长江口建设新的水源地,其引水规划除太湖外甚至延伸至浙江千岛湖。在经济实力和发展雄心方面一直同上海较劲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一些城市,也在实施或规划跨流域调水。 目前,除太湖流域管理局主持的“引江济太”工程外,苏锡常诸城市多年前就开始从长江调水。而钱塘江河口区主要包括的浙东(萧绍宁舟)和浙北(杭嘉湖),在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双重压力之下,采取了海底输水济舟山地区,统一配置余江和曹娥江水资源,供给萧绍宁地区。由于总量上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嘉兴等地又开始规划从钱塘江口调水。 “国内外调水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区域资源型缺水问题,但我国却出现了另一类调水工程,就是通过跨流域调水来缓解受水地区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如引江济太和钱塘江河口区调水工程等。”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尽管有烟波浩淼的太湖,有纵横密集的河网,本不该为水而发愁的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 孙继昌说,“引江济太”有效改善了太湖及其河网地区水质,提高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初步达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目标。“但‘引江济太’工程所取得的效果是在特定水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下实现的,其长效运行机制、污染转移、水质调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统筹考虑。” 刘宁说,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解决,根本途径在于水污染防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做出同样表示:“尽管目前长江、钱塘江的水比太湖好,但千万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就是好是相对的,而且这些河流也在不断被污染,污染量不断在增加。‘引江济太’首先要保江、保湖,然后是节水,根本在于治污。如果还是按现在的城乡分割的思路和所谓的达标排放要求来治理,难以解决太湖的问题。” 太湖流域:每年人均分摊污水100多吨 “吴越争水”不仅表现在对有限洁净水资源的诉求上,也表现在因水污染问题导致的水事纠纷上。 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市秀州区王江泾镇、西堰镇群众运用船只和机械,开始他们自己组织的“零点行动”:沉船筑坝,封堵边界河道麻溪港。据参与协调的太湖局有关人员回忆,当时江苏、浙江两地群众在各自地界内挂起大幅标语,在约50米宽河道上,有6台推土机作业,上下游共有20多条作业船只,其中部分船只向河道内抛投石料。直到堵坝高出水面约0.5米,顶宽约15米时,在各方严厉制止下,参与堵坝的群众才停止了行动。然而此时,这条深约3.5米的河道已被完全封堵。 当时,嘉兴方面的标语是:“为了子孙后代坚决堵住污水”“还我一河清水,还我鱼米之乡”。而河另一边的江苏吴江挂出的标语则直言:“公然违法断水堵航天下奇闻”。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城市群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增加,加上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使太湖地区水资源污染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上下游、左右岸间在治污排污上的矛盾日益突出。“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平均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 根据最近水资源评价初步成果,太湖流域有近一半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不合格(劣于III类水标准),合格日供水量仅为600.7万吨,占日总供水量的52.5%。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有三分之二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合格。尽管已经开展大量治理工作,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 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孙继昌说,目前,全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仅有三分之一得到处理。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环境变化,使本地许多水资源失去使用功能,甚至威胁到居民的健康生活。 孙继昌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太湖流域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流域经济总量已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5倍,但流域水利投入在基础设施中的投入比例明显偏少,水利发展滞后。水资源具有的流域特性、水量水质的统一性,需要实施统一管理。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开发利用目标和利益,致使流域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上,时常出现矛盾和纠纷,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 “世界工厂”不能“出口淡水、引进污染” 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与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是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新兴工业化地区。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的盛泽以纺制品和皮革制品闻名全球。由于需要漂洗、染色,这里每生产1吨布匹大约耗水20余吨,还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水。而在制革流程中,一家普通工艺水平的中型企业,加工1吨生猪皮的耗水量在80吨左右,为欧盟国家的6至8倍。更严重的是,制革污染是重点污染源。 江苏工业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每万元工业产值要耗水几十到100多立方米。而江苏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70立方米,只为全国人均的六分之一。用多少水就成比例产生相应的废水,而太湖和长江一样,已经超过水环境容量的3倍。 “经济社会发展要‘量水而行’。目前,有的地方不讲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知道地方的‘水账’,盲目引进国外制造业,甚至想把一个地方变成‘世界制造业中心’,显然不很科学。过度的引进是一个陷阱。如果管理不好,实质上是出口了稀缺的水资源,而换来的是污染。”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各地所进行的开发利用项目必须考虑水资源‘大盘子’的容量和可用量,要‘量水而行’‘量水发展’。” 最近,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题为《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中指出:中国各类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同程度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15.4%,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3倍;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二。在中国的“四大资本”中,物资资本2001年相当于1949年的100倍,相当于1978年的8倍;总人力资本2000年相当于1949年的近20倍,1982年的近2倍;知识资本:2000年相当于1980年的2.1倍;而自然资本却表现为生态赤字持续扩大,成为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真实的国民财富因各种自然资源损失而大打折扣。 孙继昌说,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治污是根本,保护是关键,节水是前提,应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在维护生态和环境最为基本的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转变人们的水意识,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用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水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