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中日舆论需双向改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1:39 国际先驱导报 | ||||||||
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赖洪毅研究员 《国际先驱导报》:中日舆论在今年涉及双边的敏感问题上有何特点? 赖洪毅:过去几年,中国民间就一些负面事件和日本政界不尊重历史、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激烈情绪表露得较多且频繁。今年两国民间关系的互动,则有微妙的变化。针对今年两
《国际先驱导报》:舆论导向是不是加重了中日民间的互不理解? 赖洪毅:日本民间不少人受日本政界和媒体误导。在对华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上,倾向错误立场。他们受日本媒体和教育的影响,对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罪行有认识,但不深刻,不彻底。另外,中国民间也对日本看法简单化,对日本民众印象脸谱化(如“日本鬼子”)。一些人言行过激,在体育等非政治性场合宣传反日,被西方和日本媒体渲染,更刺激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偏见。 另外,两国不少人未能平等对待对方。日本不少人留恋日本经济在亚洲一枝独秀的旧时光,对中国的崛起心理不平衡。中国一些人则有“中华文化独大症”,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东亚第一号文明大国,视日本为“小日本”。更有个别人宣称中国强大后,要日本服服帖帖。这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宣传格格不入。 此外,两国民间对亚洲联合和避免亚洲再度陷入近百年来战火和浩劫认识不足。双方有不少人对对方不满,要政府立场强硬。 《国际先驱导报》:从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出发,中国舆论如何提供助益? 赖洪毅:中日民间关系要走出低谷,并非毫无希望、无事可做。如能理性地调整宣传、教育,两国和平共处和正常交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从中国自身来说,这对中国的外部环境、中华文明的自我调整与成熟、中国未来崛起后亚太地区保持和平,都是有利的。 1)避免给国人制造日本“铁板一块”和“脸谱化”印象。多宣传日本民众在两国关系方面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日本民众既有亲右翼的,也有对华友善或中立的。在历史问题上,日本教育、知识和文化界人士观点与立场应该是较中肯和客观的。许多日本大中企业也积极地看待与中国发展经贸往来。 2)承认和适当宣传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变化。如日本的参议员在今年首次组团到中国考察经援项目。他们先后参观了北京首都机场、天津市、贵阳市等七个与日本经援资金有关的项目。后在报告书中认为,“这些公共设施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改进”。但中国民众对此了解极少。日本人从中国媒体中看到的对这些项目的积极评价也很少,却看到许许多多有关日本的负面宣传。坦然承认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变化,既向日本体现中华民族坦诚布公和明辨是非的态度,也增加日本社会中对中国友好往来积极作用的认识。 3)避免鼓励盲目的“中华自大症”。伟大的民族是开放和包容的。 4)适当调整“抗日”和“反日”在教育和宣传中的比例。历史固然不能忘记。在二战历史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明确和客观的。在两国民间交往中,历史不能歪曲。但如双方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纠缠过去伤痕,双方会不能自拔,只能以怨报怨。可考虑在教育中肯定日本对中国的一些突出贡献,如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在1989年帮助中国突破西方对中国外交封锁、在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面以及其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启示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日本舆论界在对华宣传方面是否也应相应作出改进? 赖洪毅:日本媒体在引导日本民意方面的确起作用。日本媒体如能改进对华宣传,当然会带动民意。而日本媒体的报道,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政府与新闻消息的发布。这受政府政治倾向的影响。二是媒体为吸引读者目的而渲染新奇消息。日本媒体改进对华宣传,可能会受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 当然,对华友善人士与社团包括企业也许可对媒体有些影响。但他们在目前民意情况下可能不敢公开影响媒体,恐被成为政治攻击目标。但是,有关方面与人士并非无可作为。(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董晓宾 本文不代表被访专家所属机构观点)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