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增进人们的幸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10:02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刘洪波

  去年此时,一家有影响的时政杂志发文希望人们放弃GDP崇拜,注意“国民幸福指数”。年底,《2005年社会 蓝皮书》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所提供的居民幸福感的相关调查数据引起普遍关注。随着以人为本、科 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可以说,在中国,一个更加注重幸福感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到来。

  今天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结论无人不晓。但何为发展,发展是否可以由经济增长指标完全衡量,曾经是一个 令人困惑的问题。当我们讲到“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时,有可能会相应产生一种以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发展评定的完全 依据的冲动。这样一来,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就有被忽视的危险。

  一切发展,目的在于增进人的幸福。无论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都表明人是否感到幸福,并不仅仅 取决于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当然更不取决于楼房是否高、马路是否宽阔。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指称我们是否健康,也不反映 社会的福利水平,财富是否得到合理的分配,政府活动是否廉洁,何况人活于世,还应该有个体价值的实现,优美的文笔、思 考的智慧、平静的心境都可能使人感到愉快,经济增长指标在这里很难派上用场。而失业、环境损害、贫富差距过大、治安恶 化、工作与生活压力增加等等现象,有可能与经济增长并存,形成“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当我们把人作为目的而考量时, “幸福感”将具有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的意义。

  人们为何感到幸福,为何感到不幸福,当然是复杂的。腰缠亿万的人,未必比一个用工资度量日子的人更幸福,如果 这个拿工资的人拥有一个稳定的职业,他就有可能会得到内心的安宁。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感确实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箪食 ,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虽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但也表明幸福感有时与物质条件没有关系。

  尽管如此,从整个社会层面讲,我们不能赞同“幸福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观点。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旁人无法代 为判断,幸福感或者不幸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以“推己及人”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说,饥饿、疾病、 奴役、压制、恐惧等等因素,必然会剥夺人们的幸福生活,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幸福感的丧失。当我们今天把幸福感增加与财富 增加的必然联系割断的时候,应当防止把“让人感到幸福”理解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倾向。心理调适可以使人破涕为笑 ,但不应成为“幸福感教育”的法宝。

  有调查表明农村居民更容易比城市居民感到幸福,这一结论也许是客观的,但并不足以证明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全凭 他有怎样的心态。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当他们甚至不把“平等的国民”作为评价自己的生活的标准时,他可以因为“比去年好 多了”而感到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感,不应当成为对社会的安排感到满意的证据。

  可以说,我们现在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着力点不在于进行幸福观教育,不在于进行“生在福中”的说服,不在于通过 技术手段使人难于体察自己的真实处境。相反,增进社会的幸福指数,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要建立在人们深切地了解自己的处 境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人也可能会感到幸福,甚至受冻受饿仍然感到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这种情形不是 幸福,而恰恰是最大的悲哀,因为这种幸福建立在闭目塞听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本质上这种幸福不是人的幸福, 而是动物的幸福。

  在比较中感受到的幸福,才是人的幸福。人通过比较中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与昨日比较,确定了现在所处的历 史方位;与环境比照,确定了自己所处的相应地位。幸福感或者不幸感,在这种比较中得以产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与 环境的比较,将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无穷欲望,一个不发达社会中的人,并不必然地因为看到了发达社会的生活,于 是产生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崇洋迷外、民族虚无主义等等弊端。

  人们会在比较中选择,并不是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都会选择同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生活千姿百态,健康、安 宁、舒适,构成了一些人的幸福,而激情、冲破、挑战,也可能构成另一些人的幸福。我们说,财富不代表幸福,成就不代表 幸福,名望不代表幸福,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自己选择什么是值得珍视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当获得自己所珍视的,得到 自己认为重要的,他的幸福感将会产生。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增进人们的幸福感,首先是要给人以选择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权利,让一切无害于他人的选择 都能够得到肯定和容忍,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呈现出僵硬的状态,幸福才有基本的可能。其次,必须致力于不断消除肯定会 使人产生不幸感的社会因素。开放社会空间,使所有公民有平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更加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使弱势人群不致产生被社会抛弃,更多的公共福利,更多的自由选择,更宽容的价值评判,更丰 富的文化创造,更开放的政治生活等等,都将有利于人们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形成社会认同感,都将有利于社会成员幸福感 的加强。(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杂文家)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