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杨传堂向巴平措徐明阳等在山南调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14:43 西藏日报

  心系发展,情牵百姓。沐浴着新年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带着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200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自治区领导杨传堂、向巴平措、徐明阳、白玛赤林等来到山南地区,就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进行调研,看望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节日的祝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更多地关注农牧业,关心农牧区,关爱农牧民,新年要有新气象、新起点,从新年第一天做起,一天接着一天
干,坚持不懈,争取今年“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冬天的高原阳光依然灿烂,大地充满生机,农牧民群众冬闲人不闲,有的在热火朝天地搞农田基本建设,有的在一心一意发展家庭养殖业,藏南大地处处呈现出致富奔小康的喜人景象。在山南地委、行署领导的陪同下,杨传堂、向巴平措、徐明阳、白玛赤林等考察了山南地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他们首先来到了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养鸡专业户巴桑家。巴桑是岗堆镇吉纳村支部书记,去年,他被确定为养鸡专业户扶持对象,靠党的政策,搞起了规模养鸡,建起了有2万多只鸡的养鸡场,纯收入5.5万元,全家人均收入6800 元,成了全地区有名的养鸡专业户。看见这么多的自治区领导来到家里,关心他家的生活生产情况,巴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当杨传堂听说巴桑搞养鸡不但富了自己,而且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带动该镇160户农牧民都搞起了养鸡业时,十分高兴,连声说:“好、好,你是村支书,要发挥带头作用,继续努力,多养鸡,扩大规模,当全村人都富了起来,我们再来参观。”杨传堂还对巴桑说,有什么困难找县里、地区帮助解决。只有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当干部的心里才能踏实。

  在颇章乡格拉村坡改梯建设工地,杨传堂一行看见干劲十足的村民们有的在平整梯田、有的在修筑沟渠,杨传堂快步走上前为一位65岁的烧开水的老阿妈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以表敬意。在认真听取了县里、乡里坡改梯建设情况的详细介绍后,杨传堂亲切地问:“村民们对梯田改造高不高兴?”、“扩改以后能增加多少亩土地?”已当了3年村支书的庸宗白玛自豪地回答道:“书记,你看他们那干劲!大家都高兴着呢!为了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群众都自愿,积极主动地对坡地进行改造。我们扩改后土地由原来的300多亩变成了600多亩啦!”杨传堂又关心地问:“那多出来的土地咋分呢?”“我们按土地增加的比例来分,其他分法都不公平!”杨传堂听了连连点头并称赞道:“这样好!等比例增加土地面积,好!这样也体现了我们党土地使用50年不变的政策!

  稳定了党在农村的政策,就稳定了人心!”杨传堂一行还参观考察了贡嘎县红星蔬菜基地、姐德秀镇肉鸭养殖基地、扎囊县赛岭新村农田基本建设情况以及乃东县法莎居委会基改奶源基地,优质大蒜引进示范推广基地。杨传堂说,山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农牧结合优势,在发展农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黄牛改良、藏鸡养殖、蔬菜种植等方面,潜力很大。现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要力争规模、市场占有率有一个大的突破。

  杨传堂一行听取了山南地区行署专员德吉就全地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地区经济工作重点开展情况的汇报。去年,山南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重点,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狠抓组织引导、试点示范、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四个环节,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三个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随后,杨传堂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山南地区的工作特别是“三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杨传堂着重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动摇;二、坚持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不动摇;三、坚持把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不动摇;四、坚持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不动摇;五、不断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在谈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动摇时,杨传堂说,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是保持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更多地关注农牧业,关心农牧区,关爱农牧民。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不能松懈;组织、引导、服务的责任不能改变;加快“三农”工作的步伐不能放慢。

  就坚持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不动摇这个问题,杨传堂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增收。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既是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就必须繁荣农牧区经济,富裕农牧民群众;要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障农牧民的物质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当前,增加农牧民收入,必须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在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和优质上下功夫。

  关于坚持把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杨传堂说,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从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牧区的发展条件。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同时要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的质量。二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三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牧业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牧业,用先进的管理观念指导农牧业。四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五是要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真正把农牧区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六是要强化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稳定支农政策和投入。七是要大力发展农牧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农牧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谈到坚持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这条主线不动摇时,杨传堂说,推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下一步,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积极培育名优产品,加快建设农畜产品产业带,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二要积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走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的道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使更多的区内外企业来山南创办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三要大力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充分就业。既要挖掘农牧业内部的就业能力,又要拓宽农牧区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要切实加大服务引导力度,为农牧民充分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最后,杨传堂指出,要不断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当前,西藏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牧区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牧区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的水平。要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增强贯彻执行各项农牧区政策的本领,要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作用。要加大广大农牧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水平,使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牧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牧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汇报会上要求,今年是“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山南地委、行署新年要有新气象,新年工作要有新起点,从头做起,从新年的第一天做起,争取今年“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政协党组书记徐明阳在汇报会上讲了话。就结合山南实际,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挖掘潜力、扩大生产规模等提出了要求。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区党委农工办、区农发办、农牧厅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